从求新与翻新发现教法的美妙

2011-12-29 00:00:00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5期


  我们对待教学法最常见的态度与做法是“求新”,这虽然很好,但是“翻新”往往也很重要。不断求新,是为了寻找更适合本学科的、新形式的、更丰富的教学方法,这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双重结合后的创新,有较大的难度,并且需要反复改进。所以,对一线教师最适合的做法就是对已有教学法的翻新改造,让教学方法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个性化。这需要一定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结合后的提升,但相对容易操作并能尽快应用。这两种发现教学方法美妙之处的做法有益于教学实践,有益于提高教学方法的效益,同时也有益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 “启迪”、“提炼”、“实践”,教法求新的几个环节
  教法求新,正如其他事物的创新一样,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教学方法的源头是教育理论,如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当然也包括新创立的教育理论。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方法的创新。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创新,我们不妨通俗地梳理其基本的发展结构与脉络,把握其基本的环节,以达到更为朴素的教学创新。
  第一环节是“启迪”,即获取创新的灵感。为什么要进行教法的创新,这需要有遇到的问题、有解决的需求,即使仅仅是要树一种新意,都要有创新的灵感。灵感来源于实践中的思维闪现,来源于对问题解决创造性的联想。例如,我在设计“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之初,考虑到软件系统化学习的方式已经被抛弃,而需要针对方法与过程进行经历学习,怎样解决繁琐的技术操作与信息素养之间出现的分歧,这个巨大的问题困扰我很久。我查阅了很多以前的教学策略,并没有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做法。但是,发现在考查学生操作技术的“软件环境模拟式”试题中采用了技术点留空的方式,我突然想到把教学素材环境设计成一种半成品,我们可以在多处关键点进行留白,变成技术跳跃式的半成品加工,软件总线不变,让技术重点得到体现。于是,我就开始思考半成品加工策略的设计了。当然,灵感出现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它总离不开我们对问题的持续的思考作为前提。
  第二环节是“提炼”,即对经验进行规律性总结。方法之所以成为方法,是因为它存在普遍的适用性,而不仅是特别的、一次性的使用。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一种新的经验总结成方法,就要针对“规律性”进行提炼,抽取它最具价值、能够适合多数情况的部分。例如,任务驱动的提炼是“用可操作的任务驱动对技术的学习”,即要针对技术需求设计一定的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应用到所学的技术,练习到所有应涉及的技术操作。其中,任务情景与技术的结合是关键,而不能轻技术重任务情景成为过于综合的任务,也不能轻任务情景而重技术成为单纯的操作任务。
  第三环节是“实践”,即对方法在应用中的检验与改进。任何方法来源于实践,最终需要再回归到实践中进行检验、改进与提高。检验一种方法在实践中的效果、适用范围,并对方法进行适应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就经过了较多的变化。开始一般就只是对“提问”问题的设计,这与引入差不多,多数可以即兴回答,仅能作为对兴趣的激发,缺乏解决的技术运用过程设计。例如,“这两幅图片哪一张更美”,“怎样让文字变得规范起来”。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到对“预设”问题的解决设计,这需要经过技术的运用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如何对一张老照片修补一新”,“怎样按要求排出一份研究报告”,“各人作品怎样共享给小组、班级交流”等。可见,问题设计的变化更针对在实践中解决,有纵深应用的发展。
  教法创新的成果虽然不可多得,但是有创新的意识就难能可贵,它能由此产生创造的欲望与契机。
  ● “借鉴”、“转换”、“提升”,教法翻新的诸多策略
  教法求新,大家用得最多的当然就是“翻新”,因为它门槛低,不必过于系统、整体化设计,只要对现有的教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即可以更好地适合个性化的、新形势的教学应用。教法的翻新策略有很多,但是最忌讳的是“改头换面”,最提倡的应是“为我所用”。
  其一,在“借鉴”中更新教法。例如,借鉴其他领域、学科的教法。如,WebQuest教学法,这是新兴的学科整合教学策略,它本来是为了运用网络进行学科自主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我们借鉴到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把Quest直接改变为“信息科学问题”或“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如“搜索引擎的技术发展过程,其对经济、文化、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把Quest仍然保留其他学科内容,只是把过程进行技术强调,如“运用多样化的搜索、交流技术,研究中国儒家文化的变迁”。这种借鉴,只要针对性设计适当,很容易对教学起到创新的效果。
  其二,在“转换”中更新教法。即对已有的本学科的教学方法转换视角,包括应用的多少、应用的时机、应用的目标等进行角度变更,不要局限于它原来的教条的形式。例如分层教学,原本是指为区别不同的学习水平的群体,进行技术难度分层次学习,这种分层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同组同质”的分组,即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并不一样,如有的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的文字修饰即可,而有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文字修饰的自动化样式替换、更新。这种做法先不说学习公平性存在问题,单就到底有技术基础的学生应学什么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家根本就没有精力来进行这种调查,只能任由学生自我选择,或者干脆强行划分层次。如果转换一下视角,我们可以对学习的进程进行分层,学生就可以“学生同组异质”的分组,因为所有人只是面对不同难度层次的“进阶”,你能达到基础阶梯的技术即可,高一阶梯的难度你可以尝试但不做要求。例如,第一层阶梯是“文字修饰的基本技术”,高一层阶梯是“使用格式刷、标题样式等技术优化修饰”,更高一层阶梯是“运用自定义修饰样式让版式个性化”。
  其三,用“提升”更新教法。很多教学法,在某个历史时期有效,并且对某些环境、某些群体、某些具体问题等具体情况适用。例如,“头脑风暴”教学法,它初始的应用是因为学生对信息技术并不太了解,对很多知识无法容易地预知,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生成解决问题的需求。但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我们就无法用“请问大家了解哪些网络热词”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说出很多感觉很新鲜的网络语言引发风暴。随着教材内容的周密设计,我们也无法用“怎样才能把图片右下角的小狗去掉”让学生讨论出橡皮、裁减、仿制、合成等具体的技术畅想。因此,我们就需要提升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技巧,以体现它“质疑、思考、兴趣”的特点。仍如上题,我们改变为“网络流行语‘XX控’来源于日本语,大家可知晓?其实“给力”也是来源于日本语。历史上日本词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呢?”这种“惊天大案”对学生的流行观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借此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和求证,风暴即会此起彼伏。图像裁减一例,也可以通过利用一定的摄影、构图等知识进行提升,“同样一幅图片,试一试选取了不同的构图,表现的对象、效果、意境等都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仅仅是对人物突出的构图,也可以是对风景的表现,甚至也有提出对小狗进行表现的,想法多了、做法多了,风暴也就多了。
  教法的翻新多是用法的翻新,同样一种方法普通的用法可能不再奏效,巧妙一变却效果显著,这需要对教法有本质的把握,对教法有驾轻就熟的经验方可完成。总的来看,不论教法创新还是教法翻新,只需变,找其巧,要有效,总归是一种令人倍感美妙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