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内在价值,实现其有效整合,是所有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 应用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数学被称为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数学教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但往往使他们感觉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是纯理论性、没有“应用价值”的学科。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会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但可以为学生呈现出图文并茂的“生活情境”,也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发现”数学的价值,引领他们在尝试与探索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 应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客观上来讲,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必然会导致学习难度增加。再加上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传授,因此,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信息技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专题网站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情境丰富、内容详实、有声有色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内置动画功能设定不同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Flash、Authorware的Script Action功能增强其交互效果,轻松实现“人机对话”;利用几何画板,形象揭示某些数学定理的生成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数学重、难点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化抽象为形象,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探究一元二次函数图像规律时,对于公式y=ax2+bx+c (a≠0) 中字母a、b、c变化对其图像的影响,教师既可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运用几何画板的拖拉操作,来体会变量a、b、c与图像之间的联系。
● 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无庸置疑,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改变了“师传生受”的教学格局,学生的知识视野“宽”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浓”了,教师教学的思路“活”了。然而,教师不应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应从深层次上尝试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互融与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在讲解《投影与视图》一节时,教师就可以用模型充当教学工具,让学生分组模似演示其投影过程:平行光从正前方、侧面、顶端入射,分别形成前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而后,通过Flash课件,将投影的三维空间中的两个面进行翻折进而得到平面图形,确立了三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这对于学生了解投影规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