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软”优化

2011-12-29 00:00:00梁玉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6期


  软系统方法是一项运用系统思考解决非系统问题的定性研究技术,主要用以解决那些包含有大量社会的、政治的以及人为因素的问题。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人机系统,具有结构复杂、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以及风险大等特征。因此,软系统方法对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问题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 基于软系统方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构建基于软系统方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框架,该框架包括七个步骤。
  1.描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境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境的认知过程。它主要是通过研究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相关机构)对系统现实情境的体验来实现的。这一阶段采取的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法等,以此来实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全面清晰的描述。
  2.利益群体的划分和子系统的界定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上述描述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划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的利益群体和系统边界,并对各利益群体的基本期望和利益取向进行一个概括性的表达。同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的子系统进行划分。
  3.相关子系统的根定义
  主要工作是根据前面的调查情况,在整理、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利益群体的相关系统进行根定义。具体地说就是决策研究者参与各利益群体的讨论,在与他们不断进行交互研讨的基础上,获得他们各自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境的详细看法,从而形成他们对相关系统的定义。
  4.相关概念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一步的根定义,得出各相关子系统的概念模型,即要分析出各相关利益群体理想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系统。通过描述根定义中各要素之间的操作关系,就可形成对应的概念模型。然后,研究者需要对所有利益群体的相关子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综合概念模型。
  5.概念模型与问题情景的比较
  决策者与各利益群体展开讨论,将其建立的综合概念模型与情境的感知进行比较,得出各利益群体期望的变化。为了确保需求的知识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当概念模型建立后,应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比较,把概念模型与问题状态的感知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情况进一步修正根定义、概念模型,直到各利益主体满意为止。
  6.确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上述步骤完成以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始决策方案呈现了出来,但由于各利益群体追求的目的和利益有冲突,真正期望和可行的变化还要通过利益协调来达到,这要通过一个群体研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群体讨论的阶段性成果重新定义,并修改概念模型,再加以讨论。如此循环反复,最终确定一个利益充分协调的决策方案。
  7.对决策方案状况实施改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教育信息技术的演进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断充实完善。
  ● 结论与展望
  基于软系统思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是一个学习和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鉴于软系统思想自身具有动态性的循环过程,在实质性的操作工作结束之后应当对方案实施结果总结、评价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