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中“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则需借助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实现。应用软件为数字化信息的综合处理提供了支持工具,也为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操作平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软件种类繁多,操作方法多样,更新换代快,因此怎样教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那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在没有相关应用经验的情况下(或对某个软件的某些功能没有使用经验时),就能自主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相关的资料,并通过知识迁移,最终解决相应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时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 让学生通晓应用软件的原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应用软件的原理,才能在使用时挥洒自如。我们可借助《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三章《信息编程加工》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应用软件的原理。利用VB编辑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界面,在上面设置一些与常用软件工具栏上相似的按钮或菜单,让学生明白单击按钮或菜单其实就是触发了一个事件,调用了相应的已编好的程序。例如,在窗体上添加一个文本框Text1,并把它的MultiLine属性设成True,以此模拟Word的编辑窗口,并在文本框上方添加“左对齐”、“居中”、“右对齐”按钮,以此模拟“格式”工具栏。运行以后,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单击相应的按钮,文本框中的文字就可实行相应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呢?因为单击按钮后,就会触发相应按钮所对应的事件: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ext1.TextAlign = 3
End Sub
把其中的代码删除,则单击以后什么反应也没有;如果改成其他代码,则会实现其他的功能。由此,可以得出应用软件能实现的功能其实都是已设定好的,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则只需根据设定好的操作规则,单击相应的按钮或菜单就可以得结论。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在使用应用软件时多“找找”、多“试试”,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应用软件。
● 找出应用软件操作的一般规律
现在的应用软件大多数都是图形化界面,而且为了方便用户,应用软件在使用规则上有很大的兼容性,特别是Office系列。因此,我们要把一些共性的东西总结归纳出来教给学生,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下面就以微软的Office系列为例讲解共同特征。
1.操作方法
先选定(或定位),再单击相应的命令项(实现你所要的功能)。对于输入文字或插入对象,我们一般是把光标定位到需要插入对象的目标位置,而对于某个对象的设置,我们则需要选定这个对象。这里要把两者的不同区分出来,否则用选定替代定位,原来选定的对象就没有了。例如,选中一段文字插入图片,则这张图片会替代选中的文字,而对文字进行字体的设置,则原有的文字还存在,只不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里可采用对比法讲解,让学生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2.找命令项
右击快捷菜单是最常用的,菜单栏中的各菜单是最全的,工具栏是针对特定的对)。其实应用程序的命令项摆放是非常有规律的,如右击快捷菜单,在选定的对象上右击,一般出现的都是这个对象最常用的命令项,这是现在应用程序人性化的一面,以后估计会越来越好。所以,笔者对学生说,要找命令项,第一反应是右击快捷菜单,这样可以节省查找的时间,如果右击快捷菜单没有,则去菜单栏中找,而菜单栏中命令项的摆放也很有规律。例如,要想使应用程序的界面发生改变,就去视图菜单找,“视图”字面的意思是“你所看见的图形化界面”,像工具栏的增减、标尺的增减等;插入对象到插入菜单(表格除外),文字段落的排版到“格式”菜单,表格的操作到“表格”菜单等。针对特定的对象,如艺术字、图片等,利用它们专用的工具栏设置则更加简单。
利用这些规则可以解决Office系列软件中大部分的简单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应用软件的习惯,而不是以往对教师操作的简单模仿。
● 着重讲解应用软件的独特之处
应用软件在操作规则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共性的部分,我们只需一带而过,利用前面所讲的操作规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就可以了,但对于应用软件的独特之处则必须详细讲解,将其讲透彻,让学生充分了解它的独特性及与一般规律之间的联系、区别。
例如,在Excel表格中,对某项内容的排序(如总分),不能简简单单只选中总分这一项,而必须把相关的记录全部选定。它的操作规则是“先选定(或定位),再单击相应的命令项”,但在选定时必须充分考虑Excel表格数据的特点,一条记录是一个整体,是某一实体多方面的属性,而其中的某一单元格(字段),只是记录某一方面的信息,是不能脱离记录实体而单独存在的。就好比我们想比较哪个人的眼睛漂亮,但却不能把眼睛挖出来放在一起单独比较。眼睛离开了身体,就失去了生命;同样,字段离开了记录,分不清哪个,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Excel表格中,表格数据的特点(记录与字段的关系)一定要讲清楚,如果学生概念发生混淆,就会经常出错,而且是一错到底。同样,像Photoshop中的层、Flash中的时间轴等,教师也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其原理。
● 巧妙利用应用软件的帮助功能
应用软件有千万个,实现的功能也有千万种。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仅仅总结了应用软件操作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应用软件常用的功能特性,要是学生需要的应用软件不是常见的呢?笔者觉得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还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习使用应用软件。对于简单的操作,应用前面提到的规则就可以,但很多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这时我们就要借助应用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了。在每堂课的任务后面都布置一两道探究题,提示学生利用应用软件的帮助功能查找相应的使用方法。例如,在Excel表格中,学生学会了“自动筛选”,就可以在任务的最后布置一道“自动筛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筛选出总分500分以上或语文80分以上的记录),提示学生用“高级筛选”解决。而“高级筛选”要到Office助手里,利用关键字搜索出相应的使用方法,尝试着把题目做出来。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使用帮助解决疑难杂症的习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尝试着让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
● 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讲解相应的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的教学总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非常有限,要等所有相关内容讲解结束再去解决实际问题,恐怕时间不够,所以我们在平时举例做练习时就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但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涉及多个应用软件的使用。由于应用软件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那样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因此我们的教学不需要严格按照教材进行,而是根据实际问题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的安排也可由教师灵活掌握。例如,建立一个主题网站,涉及的内容就有必修中的“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选修中的“建立主题网站”和“动态网页制作”等。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班级的主题网站为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讲解Photoshop、Flash、FrontPage等软件的操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相应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可以完整地了解到建立主题网站涉及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以后再解决类似的问题就驾轻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