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言行红黑榜

2011-12-29 00:00:00陈敏
中华家教 2011年5期


  叫你不好好洗头
  
  我女儿7岁,很怕洗头,起初我还能耐着性子给她慢慢说,慢慢洗。我稍不小心她就会哭丧着脸大叫:“毛巾,给我毛巾,水都流到我眼睛里去了……”看着她那胆小惊慌的样子,我就有火。后来我烦了就由不得她了,拿了杯子从浴缸里舀水就往她头上冲,任由她哭喊,心想这样还可锻炼她的胆量呢。
  直到后来有一次,我无意间看见她给玩具娃娃洗澡,很像个小妈妈的样子。但是当她给娃娃洗头的时候,显得特别激动和厉害,直嚷嚷:“叫你不好好洗头!”一边嚷一边粗暴地把娃娃的头往小杯子里塞。那一刻我很震惊,第一次看到她这个样子,我非常惭愧和自责,因为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粗暴的一面。
  几千小的时候,我有时生气了就会打他的屁股。一次我发现他把5岁时玩的天线宝宝按在沙发上打屁股,而且很高兴的样子。我感觉他打自己的玩具不是一个好习惯,就吓唬他:“再打,我就打你屁股。”没想到他马上提高了声调:“你就知道打屁股!”
  这句话给我很深的震动,突然间我反省到,他打天线宝宝的屁股,不就是和我一样吗?从此以后,我再没有打过儿子的屁股。不过跟他玩笑打闹的时候还是经常说:“你服不服,不服打你的屁股。”但是这已经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的一个游戏了,他甚至经常“邀请”我打他的屁股,我却再不会在生气的时候打他的屁股了。
  
  唁妈妈再睡会懒觉吧
  
  儿子以前从不睡懒觉,一到早上6点半就起床。可自从外公外婆走后,家里就剩俺娘俩了,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刚开始,他照常到点就起,这我可受不了了,我是典型的夜猫子,晚睡晚起型的,他总这么早起我怎么受得了?于是我开始对小家伙做起说服工作。当他又要早起的时候,我就说:“亮亮,陪妈妈再睡会吧。”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实现了周六、周日娘俩共睡懒觉的美好日子!
  可是到了寒假,孩子上了作文班,要每天早上8点钟就赶到。开始几天还行,我们强打精神,提前上好了闹钟,但3天后就不行了,总是睡过了点,赶不上上课,无奈只好调到下午的课。这好习惯难养,但坏习惯形成就太容易了,这对我来说真是个教训。
  如果您看了上面三个爸爸妈妈的故事后,仍不知该怎么做的话,那就看看我们为您提供的红黑榜,对照一下,您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欣赏赞美
  爸爸:今天你画的这张画真好看,有这么多好看的线条啊!这条弯弯的线是什么呀?哦,那是奶奶的肚子呀,原来奶奶这么胖啊,胖得肚子都鼓起来了。呵呵,宝贝画得挺像的!
  点评:这位爸爸了不起,能在看似胡乱涂鸦的作品中,解读出其中的含义,并给予由衷的欣赏与赞美。
  
  主动引领
  妈妈: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去买点好吃的,做些丰盛的午餐,玲玲愿不愿意陪妈妈一块去啊……玲玲今天真是好样的,当了妈妈的小帮手!
  点评:这样主动地引领孩子参加家务活动,渐渐地孩子对身边的事都愿意主动关注和参与了。
  
  宽容有度
  妈妈一边抚摸哭泣的东东的头,一边说:“哦,他抢走了你的‘机器人’,还打你,是吧?好,好,不哭了啊,来吧!我们一块想办法去找他讲讲理,把‘机器人’要回来。”
  点评:解决冲突是孩子学习交往的好机会,家长不能轻易替代孩子去解决,而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并鼓励他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挤挫教育
  斯斯花了很多时间才把满地的玩具收拾整理好,可小表妹又把玩具撤了一地,她皱起了眉头。妈妈看见了,平静地对她说:“我们一起收拾吧。”说着与斯斯一起重新收拾起来。
  点评:孩子烦躁的心态被家长镇定的神态所调控,在妈妈平静的动作中,这点小小的挫折在孩子眼里化为平常。
  
  爸妈言行黑榜
  
  烦躁无理
  一家三口吃饭,军军很高兴地嚷嚷,爸爸不回应只顾自己吃,妈妈只顾打自己的电话。军军又嚷了起来:“我要……”爸爸突然大喝一声:“闭上你的臭嘴,吵死人了!”军军低下头不做声了。
  点评:如果生活中经常发生这种无由的呵斥,孩子可能真的就会在爸爸面前闭上了嘴。
  
  消极暗示
  爷爷每天到学校接孙子,第一句问话总是:“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呀?你高不高兴啊?”
  点评:如果家长每天关心的都是这些负面的话题,你的孩子还有多少积极心态来面对他的伙伴和老师呢?
  
  严厉责罚
  皓皓不小心把家里的鱼缸打破了,妈妈狠狠地对他说:“鱼缸为什么会被摔碎?你为什么不小心一点?错在哪里了?”皓皓无语,妈妈生气地让他到书房去,“等你想清楚了,我再和你谈!”皓皓只能默默地去书房“面壁”。
  点评:过于严厉的责罚只会让孩子对生活里发生的一点点失误都产生恐惧心理。让孩子自己反思“为什么”,还不如直接讨论“怎样拿鱼缸又牢又稳”有实际意义。
  
  横向比较
  楠楠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对妈妈说:“妈妈,这是我画的汽车。”妈妈说:“你怎么画得这么乱,轮子都不圆,东倒西歪的。”然后用不屑的眼光瞄着楠楠,“你看这个小同学画得多好,比你画得好多了!”
  点评:每幅作品都反映了孩子独特的思维和发展水平,一味地与别的孩子做横向比较,只会使家长和孩子都渐渐丧失信心。
  
  责编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