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家庭教育爱之“罪”

2011-12-29 00:00:00李樱
中华家教 2011年5期


  2010年8月3日,纪实公益电影《罪爱》在河南信阳开机拍摄,这部影片以河南省罗山县朱堂镇的一个真实故事作为线索,反映了当代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无自理能力的家庭教育现象。
  电影主人公原型杨锁因为父母过度溺爱,是个极其懒惰的孩子。2009年12月,下了几天大雪,快要吃饭时,杨锁的堂哥估计他肯定有好几顿饭没吃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杨锁死后,村里人议论纷纷:“这孩子就是被父母给娇惯的,长这么大什么也不会。“真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干活。”
  《罪爱》是一部意义极大的家庭教育电影,反映了一个家庭教育中十分普遍的问题:为何如今的孩子踏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过于溺爱,没有让孩子经受各方面的磨炼,大多生活自立能力和承受能力差。影片讲述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因为是父母的“宝贝蛋儿”,从小对其过分溺爱,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直草不拿、横草不捻、百依百顺的小皇帝生活。十多岁时,主人公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背着上学,喂着吃饭,守着玩耍,惯着任性,最后造成他孤高自傲、好逸恶劳、懒惰成性,靠父母辛勤劳动供养。有时主人公也试着干活,但父母看见后经常心疼地对他说:“宝贝,你到一边玩儿吧,千万别累着了。”就是在这样的溺爱中,主人公过着衣食无忧、逍遥自在的生活,也养成了他懒惰、蛮横的不良品行。13岁那年,父亲为了给他捉鸟供他玩耍,不幸坠崖身亡。母亲担心孩子因父亲去世而难过,就更加宠爱他,家里所有农活都不让他插手。后来,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孩子去干活时,他根本不会动手,不高兴时还会打母亲。主人公每天无所事事,母亲无奈地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母亲去世没多久,主人公便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天冷的时候,主人公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堂屋地下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主人公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直到放臭也不做来吃,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后来,村里人把他介绍到县城酒店去当服务员,他去了之后什么都不干,还让别人伺候他,因为懒惰他被酒店开除。失去生活来源,自己又不会劳动、且不愿劳动,就过着漂泊流浪的乞讨生活,街坊邻居给熟吃熟、给生吃生、给衣穿衣、给毯披毯,亲戚朋友和政府给的粮油米面他拿来卖钱去饭馆享受,过着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没吃睡磕睡的生活。冬天到了,为了取暖,主人公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他就拿家里门窗桌椅烧火烤,弄得家里房倒屋蹋,最终在一场大雪中活活冻饿而死。
  父母的溺爱,最终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弱者,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的负面性格,进而偏激、片面地看待社会,因心理扭曲而走向极端。杨锁的悲剧,给所有的父母敲响了警钟。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