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该是什么样的小女孩才会对自己这么狠呢?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她的整个世界就是家,她除了渴望爱家人和被家人所爱之外,并没有其他选择。并且,这对她而言也是生存需要,如果家人不爱她,这不仅意味着她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也意味着她会自暴自弃。而欢欢自小家境不好,但她在父母眼里一直是个听话、懂事的“乖小孩”。她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大人的爱。这个生存策略的底线是非常低的,它很容易被突破,而一旦这个生存策略没有效果了,即这个孩子发现自己就算做一个“乖小孩”也仍然会被严重否定时,她就可能会发展出自暴自弃的逻辑。这正是欢欢的悲剧核心所在。
欢欢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乖小孩”,这是做了巨大牺牲的,她压下了一个孩子的天性,而去迎合家里的大人,这不过是用“我是一个好孩子”的方式来换取父母的一点关注与认可。她的付出拼尽了一个孩子的所有资本。妈妈的质疑让她发现,原来这样还不够,即便这样也不能获得爱与认可,反而会被无端猜疑。这时,再也没有其他资本的她,就会走到自暴自弃的路上来。
这是欢欢可能的心理逻辑,而她妈妈那句“没有拿你就把手砍下来”,也反映了妈妈在教育孩子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句话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无论哪一面,割伤的都是对方。欢欢要么承认是自己偷了钱,要么就把自己的手“砍下来”,这两个方面都是伤害欢欢的。前者是名誉伤害,后者是肉体伤害,妈妈给女儿出了一道残忍的选择题,而欢欢选择了肉体伤害。心理学认为,在任何情景中,我们主动做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这个原则用在欢欢的悲剧上有点残忍——欢欢自断手指也是在追求好处。相比砍掉自己的小手指,欢欢认为,放弃“乖小孩”的招数而承认自己是个坏孩子,才是最可怕的事情,这意味着,她再也没有什么招数,可以去赢取家人的爱了。自断手指,这会保住她的好孩子名声,而承认自己是坏孩子,那可能就意味着绵绵不绝的灾难。
欢欢需要的不是继续被“教育”,而是理解、温暖和包容。其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是在追求一件事——听话。欢欢的案例说明,家长们应该真正重视孩子在家庭中的生存环境,而不是继续沉浸在“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幻觉中。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