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白: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2011-12-29 00:00:00蔓颜
世纪人物 2011年12期


  要说好酒之徒,刘少白不在话下;茗茶炫技,他也脱不了干系;耍陶篆刻,他说誓要做曼生第二。光环罩不住才华横溢的他,7年琉璃厂的刻章生涯,在逝去的青春面前,他淡然如初,“至少我在蜕变的同时也在成长”。在大批“白粉”(少白粉丝)的追逐下,刘少白可谓前程似锦。
  这个在琉璃厂泡出来的80后新锐,16岁时书画作品就在全国书法展上获奖,18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员,21岁便在百年名社——西泠印社获奖。27岁,刘少白成为中国最大画廊——荣宝斋目前最年轻的签约篆刻家。
  深得齐白石四子齐良迟先生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崔志强先生两位书画大家的真传。站在吴昌硕、齐白石、王镛三位书画篆刻巨人的肩膀上,刘少白一路向上攀岩。正如某艺术杂志曾说:“我不敢说刘少白是这个时代最牛的篆刻家,但目前刘少白是这个时代最有潜力和投资前景的篆刻家。”
  
  12岁,没有童年的童年
  
  出生中医世家,本该是大夫的命。三代单传,轮到刘少白这一代,刘家的变化早已翻天。为了少白能袭承家业,做一名悬壶济世、人人称道的好大夫,家中还特意为少白取名为刘中显。一是秉持中庸之道,一是求爱人之心。
  可,刘少白想走自己的路。从小就钟爱家中四壁挂着的名人字画,有时候望着字画,刘少白常常发呆,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书画家。终于在12岁那年第一次用毛笔作画,在握住笔杆子的那一刻起刘少白就不愿撒手了。“这是在我人生十几年里找到的最有快感的游戏。”
  他是旁人眼中的另类。为了学习书画,刘少白每天泡在图书馆,翻阅各种与书画篆刻有关的书籍。他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逃课、不交作业、不与同学们交流,所有可列举的坏学生罪状刘少白统统都占据。但是,他却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临摹古人的字画和篆刻上,以至于无法自拔。
  “我几乎没有童年。”刘少白说,“我的朋友就是笔墨和石头。”
  沉浸在书画世界而无法自拔的刘少白,早已将任重道远的中医使命抛到九霄云外。从一开始的偷偷摸摸,到后来的肆无忌惮,刘家这才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
  全家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他们想方设法地藏起墨笔,扔掉所有字帖画册。三令五申地劝阻加警告,硬是没将“失控”的刘少白从“歧途”中拉回正轨。对于无药可救的“逆子”,加上“太上老君”的鼎力支持,家中的反对派只能保持沉默,一场硝烟在未开火前便偃旗息鼓,刘少白的命运也从此被改变。
  “太上老君”正是刘少白的奶奶,少白心中不可替代的人,“若不是奶奶的支持,我少白就不是今天的少白!”他永远也忘不了在自己小的时候,奶奶枯木般的双手偷偷塞给自己被藏起来的笔墨和丢失的字画。
  “那种画面无法言喻。”他回忆道。
  
  生命中的三个贵人
  
  “奶奶,齐四爷和崔爷都是在我人生转折点上给予我极大帮助的贵人。奶奶对我绝对的支持到齐四爷教会我传统国画的真谛,再到崔爷将我改造成一个全新而纯粹的艺术家,才有目前自己的艺术面目。”作为一个80后艺术家,刘少白已提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目,除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外,他更坦言压力就像一块十字架,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更多肯定。
  在朋友的引荐下,十六岁的刘少白带着对艺术的热情便只身前往北京,正式拜齐良迟为师。齐良迟深得白石老人精髓,人称四爷。在去北京的前一晚,刘少白一夜未合眼,心中充满期待和紧张。而之后离开北京在回家的火车上,刘少白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天旋地转,激动而高涨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因为齐良迟先生一个赞赏的眼神和几句肯定的话,刘少白觉得那一刻所有美丽的花都在为他绽放。就这样,年仅16岁的他开始了山东、北京两地颠簸的国画之旅。纵使每月三四趟两地来回颠簸,刘少白也乐此不疲。胸腔溢满的快感与激动,只有在山东至北京的火车上才得到释放。跟齐良迟老师学习国画成为刘少白花季雨季的全部记忆。“少白这个的名字都是齐四爷给我起的,一方面觉得我这么小,在笔墨上竟能得白石老人之神韵,可以发扬笔墨精神。同时也是在勉励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刘少白17岁时,齐良迟在他一方篆刻边款上提到“少白学白石老人篆刻可乱真也”,他18岁时,齐良迟又赞道“少白年方十八,而写意颇得真趣,真不易也”。正是这样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将刘少白这块璞玉雕琢得愈发玲珑通透,从而开启了刘少白在书画篆刻上的艺术之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齐良迟老先生的悉心栽培,崔志强对刘少白的影响也是关键性的。在少白心里,崔爷是将他从一个纯粹摹古的年轻人变成一个有思想,有创作,有个人语言的纯粹艺术家形象。只有崔爷才能“hold”住他,只要崔爷说一,少白不敢说二。
  第一次拜访崔先生时,崔先生正赶着出门办事。他对刘少白说很忙,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有话赶快说。这使得原本紧张得要命的刘少白更加不知所措,生怕时间就这么溜走,他赶紧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篆刻印谱。第一个五分钟过后,刘少白想着是否该告辞了?但看见崔爷在专注的翻阅印谱,并没有半点要送客的意思,“而且每方印章都看得很认真,还给了点评。”刘少白说到这里,满眼放光。“直到楼下司机打电话来催促,崔爷一句‘你一个小时以后再给我打电话,我临时有点正事’便将司机打发了。”那一天,最动听的话便是崔志强的那句“你以后随时可以来找我”。
  回家的路上,刘少白兴奋得忘乎所以,在狂奔中他又叫又跳。北漂的生活瞬间在刘少白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
  
  回顾·起点·北京
  
  北京是刘少白从小向往的文化之都,也是他的梦开启的地方。20岁的刘少白和多数北漂一样,抱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投奔这里,“但真正踏入‘江湖’却完全不是自己心里想的那片山水了。”刘少白莞尔。
  自以为凭借炉火纯青的画功能画出一片天地,却没想到最终要靠刻图章来起家。“每张画都是我呕心沥血创作成,却无人问津。”忆往昔,刘少白倍感压力,吃饭的钱都成问题,更何况还要找地方住。在这之前他一直是居无定所,过一天是一天。好在一个朋友介绍了房子给他,“一间被废弃的独门独院的仓库,我还花了一些银子简便装修了一下,在这里住了两年。”这两年时间,刘少白在琉璃厂刻章赚取生活费。他觉得只要努力刻章,离自己的梦就会更近。两年过去,在2006年,刘少白终于在寸土寸金的琉璃厂拥有一间自己的店铺,成为当时琉璃厂唯一一个有店的篆刻青年。
  回想当时在琉璃厂租摊的情景,自己身上仅有的三百元根本租不起每月八百元的摊位。刘少白使尽铁齿铜牙的功力才说服租户。“我就跟人谈可不可以每天赚的钱咱俩对分,今天要是能赚六百块,就各三百。我要是没挣钱,那大家就这么着了。”结果刘少白的生意特别红火,“仅三天我就将一个月八百元的摊钱交了。”刘少白说到这里时显得特别自豪,“因为水平大家都懂,你的水平摆在那里,行家马上就能看见。人自然买你的篆刻作品。”在刘少白的生意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原本十元一个字的他,到后来卖到五百元一个字。
  从2004年出道到现在,刘少白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现在的刘少白,刻一个篆刻作品已是万元每方。随着名气越来越高,从全国各地来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到后来门庭若市。只要刘少白开门做生意,就会有全国各地搞书法、绘画和篆刻的白粉慕名而来。最后刘少白不得不在店里请了个经理替他打理生意。
  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刘少白铸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水墨王国。从一个随时堤防着被城管抓包的小摊贩,到在寸土寸金的琉璃厂拥有自己二十来方的店面。一步一脚印,生活的甜酸苦辣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现在刘少白跟范曾,黄永玉一样,都是中国最大的画廊——荣宝斋的签约艺术家。在纷繁缭乱的艺术界,他更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众多书画界名家以及社会名流都以拥有刘少白的篆刻作品为荣,并把它作为既特别又有品位的礼品赠送给朋友。
  今年,刘少白一直在为自己2012年一月份的个展做紧张准备。一想到在美术馆将展放自己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作品,刘少白就特别激动。他告诉记者,“我从拿起画笔那刻起就在想,我将来要在美术馆做一个展览。那是多么高的荣誉,做梦都在想。现在我的梦近了,在我三十岁之前我希望这是一次人生的回顾,也是我人生新的起点。”
  只有在北京,刘少白才能找到距离梦想最近的蓝天。“我所爱好的一切都在北京。在这里,我能融合到这个圈子,零距离地接触我所喜欢的一切。”他告诉记者他喜欢京剧,是京剧的铁杆票友。生怕我们不信,现场他就即兴唱了两句,那一板一眼的架势,范儿十足。
  除此之外,老北京的相声,梁实秋、老舍、梅兰芳他们都是刘少白最爱,“他们都在北京。所有的这些,除了北京,其他地方都不能看到。”
  对于个展,刘少白总强调要以平常心面对,“其实我对外界没有什么期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一方面是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所学,回报和感谢在我二十年来人生道路上指导过我的老师们,同时也是自己人生的新起点。”
  面对三十而立的一个转折点,刘少白希望在三十岁前能够再来一个新的跨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觉得凭借美术馆展览这次“好风”,我相信刘少白定会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张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