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非诚勿扰”看招聘面试

2011-12-29 00:00:00
人力资源 2011年1期


  江苏卫视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凭借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笔者从中看到的则是一幕幕真实的招聘面试场景, “非诚勿扰”的舞台恰如企业招聘工作的一个“样板间”,由此及彼,笔者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提防“首因效应”和“刻板印象”
   有的男嘉宾刚一亮相,就被灭了多盏灯,女嘉宾们给的理由很有意思,比如“他走路的姿势让人感觉很不稳重”,“我认为西服配牛仔裤的男人都花心”,……而通过进一步的视频介绍和现场交流,很多女嘉宾发现被自己淘汰的男嘉宾并不像开始认为的那么糟糕,因此为自己过早灭灯而后悔惋惜。
  女嘉宾根据“走路姿势”而给出的负面判断,就是常说的“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实验证明,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在企业招聘面试中,我们也会不知不觉中犯类似的错误有很多面试官在初见应聘者的前三秒钟潜意识里就已经给他(她)定了性,从而让最初的“印象分”影响了最后的评价,因此有被“一棒子打死”的真正人才,也有顺利过关的平庸之人。一位有着多年面试经验的经理曾说起她的一段招聘面试经历:一个面试时评价很高的女孩儿进入公司后却表现平平,她后来分析是因为在面试时,女孩儿漂亮的脸蛋儿无形中帮她赢得了不少分。
  女嘉宾根据穿着来判断男嘉宾,体现的“刻板印象”,也可以称为“定型化效应”。定型化效应是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 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有限资料的基础上给出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样,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容易对应聘者专业背景、性别等因素产生“刻板印象”,比如很多面试官会认为对于技术研究和机械操作类的岗位,男性要优于女性,因而会在心理上倾斜男性应聘者,omdv31O4+RkDY7r2RiJjCw==而忽略了可能更胜任此岗位的女性应聘者。
  因此,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职业招聘面试官, 定要警惕“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的干扰。
  
  寻找有效问题
  
  “非诚勿扰”这个节目名称恰如其分,即报名的男嘉宾应本着真心诚意而来,同时也是对在场处于主动选择权的女嘉宾们的项要求。因为节目时间是比较宝贵的,每个环节短片过后,往往只给女嘉宾2—3分钟向男嘉宾提问交流的时间,以便于进行深入了解。但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