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电影巨头米高梅倒下了,还有哪些电影公司值得关注呢?有这样一家电影公司,它于2004年成立,每年都获得奥斯卡提名甚至奖项,2006年推出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更是获得了全球历史上纪录片票房第三的好成绩,2009年推出的关于保护海豚的《海豚湾》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然而,票房并不是这家电影公司的目的,它希望通过票房收入支持社会题材的电影拍摄,唤醒人们的环境、人权意识,并积极参与,因此该公司起名“参与者”(participate medla)。“参与者”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一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这类企业被称为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的特点通常包括:(1)以企业形式经营;(2)以服务公益为目标,业务本身能确实解决社会问题;(3)有限的利润分配,获利大多用于公益事业,不依靠捐助。例如英国的“生命之水”(L1fe Water)公司,它的瓶装水品牌Belu,产品在英国的高级餐厅和超市销售,经营所得全部用于投入世界各地的水资源改善计划。
社会企业概念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提出,90年代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开始在成员国中推广这一概念,英国也将这一模式作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向全球推广。
社会企业的诞生,首先是源于政府财政紧张,无法对非盈利组织进行持续援助,美国的社会企业大量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因为卡特政府在70年代末开始缩减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其次,政府或大型非盈利组织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公益需求,而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则具有优势。再次,用产品和服务来衡量公益绩效,比捐款等形式更简单、透明,而且企业家精神往往使得公益组织更有活力和持续性。
现在社会企业已经成为许多创业人士的新选择。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将已有资源与成熟的商业实践创造性地结合,并且商业模式越简单越好。这需要一些跨行业、跨区域的想象力,而简单的商业模式则对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的门槛要求较低。
Ventures In Developmen城立于2006年,公司产品为Shokay品牌的牦牛绒产品,旨在帮助中国贫困藏民。中国藏区每年出产的400多吨牦牛绒,一直只是被牧人用在帐棚、绳子、棉被等日用品上,而Shokay则将它们制成在国际时尚界大受欢迎的高端针织品。Shokay的收益继续被用于对牧民进行谋职技能培训、小区建设等。
第二,让获得帮助的群体能参与该商业经营中,“授之以渔”。与普通企业的捐助不同,社会企业要让获得帮助的人获得参与经济的技能和机会。成立于1991年的《THE BIG ISSUE》,是一份帮助流浪汉的英国杂志,经过登记的流浪汉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费杂志进行试验销售,然后购买销售,从中学会以合法收入来源取代原先乞讨的方式生活。杂志社还培养棚户区居民成为投稿人和专栏作家,杂志内容覆盖城市流浪者的现状及相关信息、当地新闻和趣闻。而杂志的盈余资金都投入到对流浪汉健康、工作和居住的帮助中。
第三,与政府及其它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许多商业企业都有投身公益的希望,应与它们积极合作,获得经验和技术支持。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Grameen)基金会,就与达能、威立雅、巴斯夫、阿迪达斯等跨国公司建立了多个社会企业。例如,2006年成立的格莱珉达能公司,生产一种儿童酸奶,这种酸奶强化了日常儿童饮食中缺乏的所有微量元素,而价格让穷人都能买得起,公司希望用这种酸奶改善孟加拉儿童营养不良的状况。格莱珉达能公司独立运转,企业投资者除了收回其原始投资外,永远不得分红。
社会企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于通过吸纳受益者参与,将他们变成未来的公益参与者,从而将公益融入公众的消费生活中。社会企业概念是否能在中国推广?它至少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社会企业依赖高度的自主性,当真有一大堆钱摆在面前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守住“公益”与“私利”的平衡呢,这需要社会公益意识和监管机制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经营企业必然有经济风险,企业家的能力和精神是必须的,传统的非盈利组织工作人员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社会企业的发展前提是需要中国有完善的慈善监管体系,而且还需要更多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士参与。
作者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技术与产业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