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 1年《社会蓝皮书》称:如果能够自由选择职业,中国人最愿意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答案是:公务员。如果可以许一个愿望,中国人最期待什么发生?答案是:房价下调。
如果用公务员代表享受国家政府的“大锅饭”,用居高不下的房价代表充满泡沫的市场经济,这一推一拉,百姓的心理正好是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回归。
唯一残留计划经济的痕迹,正体现为公务员职业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踏入仕途的机会。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公务员以较大的优势(21.4%的提及率)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职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医生(12.7%):在小城镇,公务员仍是第一选择(16.8%),企业家(15.8%)、中小学教师(15.4%)、医生(12.4%)紧随其后。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职业,始终排在公务员的末位。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让中国城镇居民揪心的莫过于房子。约半数城镇居民当前对政府的首要期望是:“降低房价,解决住房难问题”:在谈到自己未来一年的计划时,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挣钱”外,“要尽力改善住房条件”,城市居民的提及比例高达49%,小城镇居民的提及比例也达到了33.8%。
因此,在中国人的矛盾心态中,对财富的追求存在两面性,既需要安稳的工作如公务员,又需要计划经济时代中的稳定收入。当前城镇居民的职业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折射着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如果工作的目标都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那么势必就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挑战风险的创业追求,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公务员职业的热衷与否,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进程和社会福利发展程度。在法国当公务员尽管是个较为稳定的就业选择,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却一般。因为法国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福利待遇差距不大,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公务员的岗位稳定却不诱人,薪酬方面也没有什么优势。
印度公务员考试,号称是全世界最难的考试。凡是年龄在21岁到30岁之间、拥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的人都可以报名,但每人一生最多只能参加4次考试。每年录取的名额大约只有300到600名左右,但报考的人数却常常达到几十万,竞争非常激烈。比如2006年一共录取500名左右,报考考生却达到35万,录取率只有1.4%。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因此,国家公务员冷热反映的是这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福利改善的基本情况。事实上,人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为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内在要求服务,最主要的还是由于财富的本质使然。计划经济能将“人的需要”统一于“人的本质”,并带来双重效应;但在市场经济时代, “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出现了非一致性,会使人的许多行为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发展非常快速,社会财富的分化往往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形成的差距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收入稳定、社会保障的向往,这是中国人热衷于公务员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由此消除人们热衷公务员的趋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