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过程分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阶段。而一部分领导认为,领导就是管理。他们重视了订计划、作决策等“管”的行为,忽视了执行、控制等“理”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常常把作决策、发命令、教育员工、传达上级指示等“管”的行为当成管理。有的强调“管辖”,只注重保护好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有的注重“管制”,靠制订严格的纪律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约束下属,其结果往往导致下属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有的惯于“管教”,开会训话,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结果也常常事与愿违:有的只会“管到”,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
应该说,导致这些领导干部重“管”轻“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习意识不强,思想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只会沿袭传统的方法和经验办事,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i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固执己见,搞一言堂,不善于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只会交任务、压担子、要结果,不善于深入细致地宣传发动群众等。
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领导干部应当从传统的重“管”轻“理”,转向“管”、“理”并重,尤其要管在“理”上。那么,如何才能管在“理”上呢?
建章立制,管在“治理”
通过建章立制,实现“以制度管人”,而不是“以人管人”,这是现代管理的基础。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光靠人们的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人管人,越管越烦神;制度管人,越管越爽神”,这就是用制度来治理的成效。领导干部要从事前约束的角度,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付诸下属讨论,得到他们的认可;要严格督促,保证规章制度的实施:要奖惩分明,及时兑现,做到“赏不逾时”、“罚不迁列”。
因势利导,管在“道理”
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要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会讲道理。因势利导地讲明道理,有利于统一思想,开展工作。道理明,则人心齐,干劲大;道理不清,一味靠“高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委婉含蓄地暗示道理,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注重过程。管在“梳理”
管理包括机构、章法和人等要素,管理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具体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注重“过程管理”。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实施既定的工作计划,领导干部应当组织和配备人员,对各个过程的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及时梳理各个要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矛盾,使建立起来的相关组织能够有效运转。对领导干部来说,这种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它比单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更为重要。麦当劳总裁罗杰就喜欢搞突击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他的这种“走动管理”,对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放手放权,管在“分理”
邓小平同志在批评官僚主义时说,他们“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事必躬亲的领导干部也是这样,喜欢问得过多,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己的下属不放心,不敢放权给他们,生怕出什么意外。下属也被捆住了手脚,时时小心谨慎,事事请示汇报,没有主动权,没有创造力。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应当遵循“层次管理”的原则,善于“分理”,即“领导做好领导的事,各层做好本层的事”,切忌大包大揽,越过中间层次,~竿子插到底。善于“授权”:一要合理。授权不受责,不让下属有压力。二要适度。授能不授庸,不盲目下放权力。
以人为本,管在“情理”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领导的关键也是对人的领导。领导干部要取消命令式、惩罚式的管理方式,树立以人为本和“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重视情感管理,重视对下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视给予关心、信任和尊重,从而有效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文/刘绍泉据《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