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十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实践活动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就如何有效评估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而言,笔者认为,运用强调改进而不是证明的CIPP评价模式,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需求到方案的制定、实施、总结与推广,全程开展自我评价,不仅可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还可以促进该方案的不断优化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CIPP评价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2-0004-04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以来,全国各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蓬勃发展,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教材刊物层出不穷,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姚本先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如何有效地评估各地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真实水平,分析判断各地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科学指导各地各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都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是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探索还比较薄弱和欠缺。笔者在思考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问题的过程中,认为强调改进而不是证明的CIPP评价模式比较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评价,现就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模式,通过自我评价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详细阐述。
一、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理论与发展
CIPP评价模式又称为决策导向评价模式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由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四个评价环节组成,是在泰勒(Tyler)的目标导向模式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发展需要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评价模式,CIPP即该模式四个评价环节的英文缩写。21世纪初,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在他的新著《CIPP评价模式》以及《国际教育评价手册》中进一步把成果环节分解为影响(Impact)和成效(Effectiveness)两个环节,并新增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推广性(Transportability)两个环节。这样,该模式从四个环节变成了七个环节,整个评价也由四个分评价演变成了七个分评价。
和目标评价模式相比,CIPP评价模式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与优势:
首先,它以决策为导向。
CIPP评价模式的创立者斯塔佛尔比姆认为,“教育评价不应限于确定目标的达到程度,而应是为教育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他分析人们在计划和执行过程中一般会碰到的教育决策类型,主要有计划决策、组织决策、实施决策与再循环决策四类,而教育评价主要是为决策提供信息,因此,也就相应地有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以教育决策为导向,为决策者改进教学服务,是CIPP评价模式不同于其他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
其次,它重视评价的改进功能。
CIPP评价模式并没有忽视评价的终结性和诊断性功能,但它更重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斯塔佛尔比姆把评价看作一种工具,不仅仅用来诊断问题,更主要的是用来改进教育。通过过程评价,可以对方案实施连续不断的检查,及时反馈信息,从而能达到有效的控制;通过背景评价可以指导目标的选择和重点的明确,通过输入评价可以指导方案的选择,这两类评价起着重要的改进作用;成果评价在这里不仅是只有终点报告,它还要求在方案实施的每一阶段提出阶段性报告,利用阶段性成果信息服务于方案的实施。
再次,它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完整地结合了起来。
CIPP评价模式重视形成性评价,但它并不忽视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是试图把三种评价综合体现在整个评价之中,并且根据不同的需要在评价的各个阶段充分利用评价的不同作用。CIPP评价模式在背景评价中对目标的确认加以监督,在输入评价中对方案的选择加以评判,在过程评价中对方案的实施加以指导,在成果评价中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判断;其评价的内容包括需要、问题、目标、条件、计划、实施、结果及其影响以及方案的可持续性与可推广性等方案涉及的各个方面,从而把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置于教育评价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了教育评价的全部功能。
二、通过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自我评价,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内容上来说,只要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或内容;从形式上来说,凡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都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或手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CIPP评价模式的契合点。而且,CIPP评价模式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它理所当然地也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评价。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和机会。需求是指为实现目的所必需的、有用的事物;问题是指为满足需求所要克服的重重障碍;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为完成任务可以利用的一切专门知识和专家服务;机会主要指满足需要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时机。背景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诊断方案实施前的准备状况,以辅助决策。背景评价主要回答的问题有:所需服务的背景情况是怎样的?方案的受益者是谁,他有哪些需要?方案的领导者和受益者为满足需求存在什么问题或障碍?所需资源和时机是否具备?评价方案、教学和其他服务目标是否明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施创新教育,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以及学生与环境的和谐。但是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活动方案仍然经受着巨大的问题挑战,如有些地方不予实施,学校、教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匮乏与素质水平的低下,等等。
200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记者采访时说:已经不需要再讨论要不要做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怎么做”的问题,要在实践中切实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和“不真做”的问题。因此,在自我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时,要努力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学生、学校、社会包括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内在需求如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者是谁,他们有哪些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受益者如果要满足这些需求,还存在什么问题或障碍?师资力量、物质资源、经费场地等条件是否充分?评价方案、教学和其他服务目标是否明确?有关活动的开展学生和教师是否喜欢?通过对背景的自我评价,认真全面地诊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前的准备状况,以辅助进一步的决策。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即评价备选方案、计划或服务的策略及其相关工作计划和执行所需预算。通过输入评价,充分考虑各种方案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努力形成一个最优的方案,避免无谓的失败或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每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都需要在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等内在要求与规范的同时,考虑学校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外在的条件与限制。好的方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要求与外部条件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即在学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开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输入评价要回答如下问题:对哪些方案进行了比较、抉择?每一个方案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等要求是否与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条件相匹配?哪一个方案最佳?所选择方案具备哪些合理性和可行性?成功的几率有多大?通过自我输入评价,达到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的目的。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记录、反馈,以不断调整和改进实施的过程。该环节主要回答以下问题:方案实施的状况如何?方案实施中的问题、费用是否得到合理解决?评价过程的结果有哪些反馈信息?方案实施的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如何改进?过程评价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主要标志,强调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评价中,要求评价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出反馈性信息,并商讨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评价者要回答以下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具体实施的状况如何?阶段性目标的达成程度如何?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阻碍或者困难?这些问题是否得到合理解决?方案实施的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如何改进?在这里,评价者不应该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还应该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受益者以及其他一切关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应该在经常性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与改进方案的实施,进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同时欢迎来自各方面的尤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者的监督和评价。从改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角度而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任何合理的建议和要求都是必要的,应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即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给出评价。该环节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方案实际服务的对象与计划受益者是否一致?受益者对方案的影响有何看法?方案在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预期受益者?方案在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非预期的受益者?
显而易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当然还包括教师和家长。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多大程度上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对学校的整体工作、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以及改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哪些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实际服务对象和计划受益者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实际服务对象少于计划受益者的情况?学生的满意度如何?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家长与社会的满意度如何?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评价
成效评价即对方案实施成果的效用性进行评价。与影响评价相比,该评价更强调方案对受益者长久利益的影响。成效评价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方案结果的利弊评价如何?能否鉴别方案对受益者所产生成效的程度?与其他同类方案相比,本方案的成效如何?成效评价全方位地考察与鉴定方案的效用性,是判断该方案能否推广的关键一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动、和谐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持续影响如何,是成效评价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评价中,需要思考和回答以下问SULsbGl/s5atgGAc7OMasy620k0+l4C3MFu9XrFu6AI=题: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优缺点给出了怎样的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多大范围内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是否达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其他方案相比,本方案成效如何?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或者达标,也不是为了给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学或者心理卫生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时应牢牢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防止个别化、医学化、课程化、德育化等消极倾向。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评价ApediPPFj8GjpTReU+DvejAnVRgoWSpzyiALB3J+IX8=
可持续性评价即判定某一方案是否可以制度化地循环使用。评价者需要弄清以下问题:方案的领导者与受益者认为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可持续地实施下去?哪些问题制约着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如果成功地被执行之后,是否可以循环使用?这是每一个学校领导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受益者、评价者以及其他相关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可以循环使用,就应该不断完善改进,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整套的可操作、可评价的活动方案与保障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评价主要回答和解决以下问题:校领导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受益者、评价者以及其他相关者认为该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应该可持续地实施下去?还有哪些问题制约着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如何修改完善方案,使之更好地持续性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推广性评价
可推广性评价是指方案在可持续实施的前提下,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应用于其他地方。可推广性评价主要回答:该方案的关注者中,有多少是方案的潜在采用者?该方案与可能推广之地情景的相关程度如何?如果有意推广,是否需要对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可推广的程度如何?
一个成熟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应该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影响和作用,这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学校的期盼,也是该方案拥有者应有责任和情怀。如果能够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则不但可以证明该方案的科学有效性,也能够为该方案的拥有者带来良好的声誉,从事实上证明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研水平。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定相同,各学校有各学校的特点。适合这个学校的,不一定适合那个学校。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可推广性自我评价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其他学校或者地区对该方案的态度如何?该方案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与采取的手段措施以及支持条件与可能推广地的目标要求、能够采取的手段措施以及支持条件是否具有可比性?假如真的需要推广,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既需要该方案的拥有者的热情支持、悉心指导,也需要该方案的拥有者的客观冷静的分析与判断。这应该是在可推广性自我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还比较薄弱。运用CIPP评价模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全程自我监督和评价,不仅可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还可以促进该方案不断优化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更加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健康的方面发展。
注:[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编号:GJXLZX (2009)19。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朱丹.CIPP 评价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0(01).
[3]高振强.CIPP教育评价模式述评[J].教学与管理,1998(01/02)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张掖,734000)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