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内市场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

2011-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期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立足点。自主创新是扩大需求的重要动力。相关实证研究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我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所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聚焦于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之间尚未形成畅通的良性互动。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部分高技术产业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和扩大始终更依赖于政府采购、政府大规模投资等政府行为。更有观点认为,我国每次采取的系列扩大内需举措,尤其涉及新兴技术领域时,往往拉动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应结合新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孕育在即,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居民消费规模和档次不断升级,国家加大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历史机遇,聚焦如何立足国内市场,在我国扩大内需战略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引导下,将国内庞大的市场优势转化为激励和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促使产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关于产业自主创新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关系
  (一)关于产业自主创新和国内市场需求
  产业自主创新主要是指某一产业依托内资或内资控股的企业进行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实现产业化,达到规模化商用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产业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若干形式。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指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综合,一般认为由投资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构成。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有关领域更多的用于满足投资需求,而节能环保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更多面对的是最终消费市场。
  (二)自主创新可以创造或满足新的需求
  理论上认为,创新的过程由技术研发、试制、规模化生产,到最终将某项新产品推向市场而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并使用等若干环节构成。因此,创新必然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或激发出市场的潜在需求。从创新推动需求的实践来看,一方面,重大技术突破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曾在全球创造了4万多亿美元的市场,生物技术在能源、医药、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引发这些领域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使潜在需求转换为现实需求。如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满足人类延长寿命、保健健康方面的重大需求。此外,创新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工艺创新降低产品价格,进而扩大需求规模。有关研究证明,在通信产业发展初期,通话资费每降低0.1元,将增加10万左右的新客户进入。本世纪初国内汽车产业经历的“井喷式”发展也与当时部分车型国产化后价格大幅下降密切相关。
  (三)利用国内市场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从实践上看,利用本国市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比如,欧洲在开发“空中客车”的时候,美国的“波音”、“麦道”居于绝对领先和垄断位置。但欧洲四国政府下定决心,历时25年,先后投入250亿美元,终于使“空中客车”与“波音”形成比肩之势,迈入了世界航空技术领域的前沿。韩国在高速铁路、核电等领域的研制能力曾远远落后于我国,但韩国政府围绕重大建设工程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设计,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了不到10年时间掌握了高速列车研发和制造技术,用了不到20年时间拥有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设计制造能力。这些国家正是通过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国家实现了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二、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依托内部市场需求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效。如围绕建设三峡工程的系列紧迫需求,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突破。同时,一批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对增加国内需求发生了积极作用。例如,具有自主技术标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成功产业化,极大满足了移动通信产业迎合客户新需求并不断拓展新客户群体的需要。但总体上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仍未重点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国内市场的培育发展也未有利拉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增加或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技成果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难以有效增加或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一是研发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从总规模指标来看,2007年我国研发投入总计3710亿元,远低于美国2006年3438亿美元的规模,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指标不仅低于美、日、英、法、瑞典等发达国家2006年的水平,也低于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的水平。重点产业的情况反映了相同问题。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中环保、材料、生物等产业有关部门均表示,目前国内从事本领域科研生产的众多企业中,90%以上都是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无力从事新技术创造、应用的研发活动,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相关领域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自主知识成果产出偏低。以发明专利为例,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美国的0.8%,远远落后于日本、德国、韩国和台湾地区。“三方专利”拥有指标显示相同结果,2005年,在全球39个拥有“三方专利”的国家(地区)中,我国所占份额仅为0.3%。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水平相差悬殊。
  (二)国内市场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拉动不足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是拉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对国内自主创新的拉动不足。一是外资长期以来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相反民间资本却一直被忽视。据部分领域的民营企业反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在准入、竞争等环节都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二是政府采购等措施在拉动自主创新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重要领域的采购产品清单以外资产品为主。三是扩大内需措施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往往带有短期的、应急性的性质,以应对危机保持增长为首要目标,因此,在国内自主技术能力偏弱的情况下,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短期内“供不应求”,只能依靠外来技术或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准外部技术”。
  (三)研发与国内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
  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科技发展的顽疾。即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目前,我国科技计划中80%以上主要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由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发主要是发表论文,导致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特点决定了国内企业尤其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进行的研发只能是针对国外市场的研发,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关注不够。据电子、新能源行业协会反映,由于新兴高技术产品普遍存在市场认知度低、价格偏高、国内应用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业内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主要针对国外市场客户。三是在一些国家大力扶持、进行技术攻关的重点领域,其前沿技术往往被发达国家控制,因此技术研发的方向通常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和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而这些领域通常与国内市场的整体需求方向和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三、政策措施建议
  (一)依托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利于从国家层面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破制约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台各类工程、行动计划的频率显现出更加集中的态势,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我国应抓紧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实施若干应用示范工程。
  (二)加大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
  政府采购创造的市场需求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政府采购可以极大程度缩短创新成果被广大消费者所接纳的过程。为此,一是要继续强化现有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二是要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试点示范等方式积极推进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产品的推广,培育市场需求。
  (三)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应用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的服务业态发展,促进市场大规模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行业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加快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面向重大国内需求推进自主创新
  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生物育种等事关国家安全的产业,分种类、分区域加速发展几个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要加强原始创新,要加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三是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应借鉴美国技术转移的经验,制定我国的“拜度法案”,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