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常言道,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2011年的开局对于今后五年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大家都注意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经济增长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表明从宏观层面已经不再以单一的GDP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中更加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中央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建议,不等于各级政府就可以不要规划指标。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大致达到7%,2011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比2010年要降低两个百分点左右。这样的预期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各方面信心,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是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
据有关报道,目前各省份拟订的“十二五”规划中,只有北京等五六个省份将“十二五”经济增速指标定为8%-9%,大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速指标都定在10%以上,有些甚至翻番,即年均增速达到15%,大大高于全国的预期目标。再往下看,各市县的预期目标又高于省里的。层层加码,这一倾向值得深思。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规划的GDP指标是作为预期指标出现的。GDP的增长,可以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实现,也可以依靠增加建设项目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实现。前一种办法是国家提倡的,但需要长时期的艰苦努力,不能立竿见影。而后一种办法来得快,但在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特定情况下,要发展,首先要保增长,但同时也必定要付出代价。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明显,增长动力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制造业质量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制约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到长远发展。五中全会明确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党中央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以及科技创新加快的重要契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扩大应对外部变化的回旋余地,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尽快使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增长轨道,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为“十二五”及更长远时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十一五”,“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经济就像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在高速发展的势头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和冷静,要看到经济发展也有规律,高速度甚至超高速不可能长久持续。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要主动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之所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任务是艰巨的,是当务之急,只有增长方式真正转变了,调整好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结构,我们的经济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从这个思路出发,各级政府在制定以及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将GDP增长速度意识淡化一些,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更加用心地作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