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央持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现将2010年我国区域发展领域的重大事件予以盘点,旨在与大家共同回顾令人难忘的2010年。
大事件之一:“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收官之年,5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形成确立,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央相继出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各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区域合作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年均增速约为12.6%、13.0%、13.6%和13.4%,发展速度均比“十五”期间增速提高,其中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增幅均在2个百分点以上,各个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除了经济快速发展外,五年来,各个地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均取得巨大成就,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区域调控手段更为完善,区际关系更加协调,整个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稳步实现。
大事件之二: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区域发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更为完善。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了一章的篇幅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与以往相比,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促进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方面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全面阐明了未来五年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战略更为具体的任务目标,进一步完善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把主体功能区思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的范围、开发原则和政策取向,阐明我国区域空间开发的秩序与方式,进一步奠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三是围绕科学推进城镇化,提出了完善城市化布局与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刻画了国民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重点,丰富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手段。总体来看,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新时期全面推进地区经济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大事件之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区域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明显。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3%,保持了比较平稳较快的发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热苗头,也避免了“二次探底”。一年来,各地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经济形势普遍好于预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据初步估算,2010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均比2009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比分别提高了1.6、2.2、0.8和1.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大,显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从各个地区增速对比来看,2010年前三季度,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2.7%、14.1%、14.1%和14.2%,继续保持2009年以来形成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超过东部的发展格局。从全年的预测情况来看,上述格局继续保持,且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在各大地区中居首,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日益形成。
大事件之四:中央批复实施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继续加大。2010年,着眼于细化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在近年来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有关区域性文件对促进地区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年来,为促进东部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沿海地区的规划体系和层次更为完善,空间开发格局更为优化。围绕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力度,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向纵深层次积极推进。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设立了重庆两江新区。为进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推动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转型,制定并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随着诸多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深入实施,重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加强。为确保中央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能够落到实施,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还牵头对珠江三角洲、江苏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进一步促进了规划与政策作用的发挥。
大事件之五:中央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0年,在已经制定实施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有关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央于2010年召开了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期新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措施。召开了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研究了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务实推进对口援藏、援疆、援青等有关工作。与此同时,组织有关部门着手进行了内蒙古发展调研活动,推动内蒙古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据统计,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新疆、西藏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和12.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0.3和2个百分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大事件之六: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海洋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用了一节篇章专门部署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任务,海洋经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国务院同意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进一步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其目的是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国家在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对试点地区给予特殊支持,将之尽快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率先发展区、高新海洋产业密集区、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和海陆关系协调区,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一年来,山东、浙江、广东作为试点地区,有关试点工作迅速展开,相关规划已完成报批程序。加快推进相关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海洋经济已成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据统计,目前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近10%,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事件之七: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取得辉煌成绩,新时期加快发展获取了新动力。1979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宣布创办经济特区。30年来,经济特区借助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外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作用;经济特区率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重大领域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了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除此之外,经济特区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对珠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发展发挥了带动作用,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充分肯定特区成绩、总结30年特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中央又出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从拓展特区发展空间、破解体制机制障d61c117c8254f70cf85ee80323789d4a541527fb78a44a257529724c44ad67e7碍的需要出发,国务院相继同意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积极推进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有关工作;为深化特区与港澳台更紧密合作、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继出台《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之后,国务院批复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建设前海深港合作示范区。这些措施,为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大动力。
大事件之八: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广度深度明显拓展。2010年,我国国内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合作载体明显实化。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方面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实质性效果。为积极引导产业跨地区转移,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加强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扶持,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鼓励产业转移与区域联合的具体措施。按照有关规划文件的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方面试点工作。一年来,重点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西咸、乌昌等地区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深度不断加大,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10年,国际区域合作得到积极拓展。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启动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政策制定工作,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向北开放步伐加快;我国与东盟、东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国际通道、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大事件之九: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2010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继续增长,达到222亿元;地方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达到130亿元。扶贫开发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19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围绕“三农”建设,全年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近2000亿元,加强粮棉油糖基地建设,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加大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发展了一批农村沼气用户,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乡镇、建制村的油路通畅率分别达到96%和75%。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落实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制定部分粮食品种临时收储预案,保障化肥供给,促进农民稳定增收。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多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首次快于城镇,展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大事件之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强化责任、增加投入、完善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中央继续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提高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的力度,推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工程积极推进,抓紧编制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十一五”以来,全国地表水水质持续好转,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0年,全国地表水I—III类水质比例为51.9%,比200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为73.5%,上述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但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2010年全国近岸海域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比2005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酸雨污染仍然较重,2010年酸雨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与2009年基本持平。■
(杨荫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综合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