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沙漠的治理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
地处中国西部内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年来都饱受沙尘天气的侵扰。近年来,随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总体目标的出台,按照中国“宁可牺牲GDP,也不能牺牲环境”的庄严承诺,宁夏积极投身于“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省级“十一五”规划,制定颁布了《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以不俗的表现成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试点省区,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一个样板。
为了改善西部自然环境,配合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项目竣工后,将极大地缓解陕甘宁盐环定革命老区严重干旱缺水的现状,能够妥善处理省际间供水用水协议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也为盐环定流域绿化工程提供了必要的灌溉条件。这一项目的实施,引发了民间力量投入沙漠治理的热潮,宁夏伊立达沙漠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便是参与者之一。
2002年度,随着上海对银川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化,原上海一达化工研究院的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陈一达先生来到银川,经多方考察并与灵武市政府积极磋商,陈院士决定在灵武市进行沙漠开发治理工作。该决定立即得到了原灵武市市长白尚成同志的大力支持。市政府在灵武市白土岗乡灵白公司以南以每亩150元的征用费批征了2250亩沙漠地,用于治理和种植。
为了便于2250亩沙漠的综合治理,陈一达院士成立了宁夏一达沙漠治理高科技公司,即宁夏伊立达沙漠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一达公司在法人代表刘军的带领下,统一规划、科学统筹,历时半年,斥资1210万元对沙地进行了平整,并修建了数条便于开展工作的道路。至2004年,由于多方筹措无果,该工程不得不因资金链中断而暂停。
刘军骨子里就有不服输的个性。在该工程暂停后,他将全部经历放在筹措后续开发资金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努力,终于在天津找到了合作伙伴——天津中和微科研究所。但由于该地块搁置时间较长,政府换届等多种因素,在伊立达公司进行第二次平整并购置大量树苗待栽时,当地土管部门以“该宗土地已超过国家土地法规规定的开发时间”为由,要求伊立达公司现行缴纳100万元的保证金才予以准许继续开发治理。无奈之下,伊立达公司只得放弃,2009年,公司在该地块附近从村民马明祥处重新征购了600亩沙地,经过平整治理后与北京大地亿园生态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了金谷子的试种。试种效果良好,并得到了农科院及中央党校三农研究院张虎林等诸多专家的一致肯定。
刘军介绍说,金谷子是农科院最新引进的杂粮品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当地土著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与我区南部山区相似。其抗旱、耐寒、耐瘠薄性强,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有益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及经济效益均高于粮食作物,上世纪末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最适宜食用的谷物之一。其耐旱高产的特点很适合宁夏的生长环境,平均亩产可达300公斤,目前,市场售价为每公斤15元,该品种的规模种植将对宁南部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刘军说,国家对于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如果我们每个企业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在治理沙漠改善环境上有所作为。目前我们虽然只有600亩沙地的改良面积,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这有限的空间上搞好农业绿化、带动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