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1-12-29 00:00:00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7期


  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的一年。各地区坚决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受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我国地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一、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中西部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经济增长趋于稳定
  从增长速度看,201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3%、13.8%、14.2%和13.6%,分别加快1.4、2.0、0.7和0.9个百分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保持了2008年以来形成的这一良好态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得到进一步遏制。
  从总量构成看,201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53.0%、19.7%、18.7%和8.6%,与上年相比,东部地区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上升0.4、0.3和0.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性继续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趋于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从2010年各季度经济增速的变化来看,各地区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总体态势,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全年增速较一季度分别回落2.4、1.7、2.1和1.8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分别回落0.7、1.2、0.7和1.0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相比,分别回落0.4、0.3、0.1、0.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不断收窄,增势逐步趋缓,显示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良好态势。
  (二)各地区投资高位回稳,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201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1.7%、26.5%、26.2%和29.4%,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与上年相比,各地区增速分别回落1.1、10.0、9.0和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降幅最大;各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地区合计的比重分别为40.2%、23.7%、23.8%和12.3%,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3、0.3和0.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延续了2009年以来不断下降的趋势。投资的地区结构变化表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效果明显,地区投资结构日益改善。
  从投资构成看,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20.7%、23.4%、29.0%和28.1%,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6.6%、28.9%、18.6%和30.1%,除西部地区外,各地区设备投资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均小于建安工程投资,反映出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对基建投资的影响正逐步减小。
  从投资来源看,在城镇投资增速比上年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增长32.5%,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高达63.7%。其中,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更加活跃,中部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5.1%,西部同比增长34.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中西部民间投资正全面跟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三)对外贸易好于预期,区域结构有所优化
  2010年,在稳定外贸政策和国际市场库存回补短期需求共同作用下,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3.8%、49.8%、39.9%和35.3%,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
  出口方面,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29.9%、51.5%、38.4%和37.0%,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
  进口方面,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38.4%、47.8%、41.9%和33.5%,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速接近5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份额由2009年的3.5%提升到2010年的3.9%,显示出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政策支持下,一般进口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好转
  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装备工业产值增速高于工业整体水平,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6%,增速比2009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
  各地区高耗能工业投资增速回落。2010年城镇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增幅比2009年回落8.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回落幅度较大,同比分别回落了6.6和16个百分点。全国高耗能工业占城镇投资比重为18.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下降了5.8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低于城镇和工业投资增幅,表明国家针对高耗能工业投资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
  工业企业效益好转,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效益较东部增长更为显著。2010年1—11月,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44.5%、55.7%、62.7%和49.9%,盈利能力继续提高;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8.2%、18.1%、22.2%和22.6%。企业主营业务发展向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9.0%、39.0%、34.5%和34.7%。
  (五)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加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明显提速
  2010年,国务院陆续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设立了重庆两江新区,制定并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随着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深入实施,重点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加强。比如,天津在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7.4%,跃居全国第1位;重庆在两江新区推动下经济增长17.1%,跃居全国第2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长活力全面迸发,安徽全省经济增长最快的7个市均位于示范区内,引领安徽经济快速增长,安徽经济增速在全国的位次提升了4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比全区快1.4个百分点,对广西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9%,成为带动广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0年,中央在已制定实施促进广西、宁夏、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务实推进对口援藏、援疆、援青等有关工作,为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新动力。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新疆、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和12.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0.3和2个百分点,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3%,比全国平均高5个百分点,增速和增幅史无前例地分列全国第4位和第2位。贫困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的贫困人口,比2009年减少了近50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3%。
  
  2010年,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海洋经济已成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国家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特殊支持下,海洋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2010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7%,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广度深度明显拓展
  2010年,国内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合作载体明显实化。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工作顺利展开并务实推进。为积极引导产业跨地区转移,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年示范区实际引进省外资金超过4000亿元,占安徽全省总规模的2/3,拉动效应很快显现。为引导产业转移健康有序开展,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支持和引导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一年来,重点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深度不断加大,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国际区域合作得到积极拓展。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与东盟、东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国际通道、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以上变化表明,2010年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自然灾害多发偏重的情况下,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及时、有力、有效的。
  二、当前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0年,各地区经济逐步回升向好,经济增长普遍好于预期,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亦不容忽视。
  (一)各地区物价持续上涨,稳定物价的压力加大
  2010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区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呈现出涨幅高、范围广、预期强的特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分别增长3.4%、3.1%、3.6%和3.5%,除中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资源、土地、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将长期存在。此外,国际市场部分农产品供给趋紧,原油、大豆、棉花、铜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输入性通胀压力成为稳定国内市场价格的重大挑战;全球流动性增强,投机资本重新活跃,对价格上涨的影响进一步显现。面对推动价格总水平攀升的多种因素,2011年稳定各地区物价工作面临较大压力。
  (二)各地区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2010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三产比重分别较上年下降0.2、1.9、2.1和1.7个百分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下降幅度较大。二产比重上升、三产比重下降,有国际贸易复苏导致工业产品大幅增长的因素,有我国不断加大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和各项民生建设的投资力度方面因素;同时,也与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准入限制较多、税费负担偏重、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整体发展缓慢有关。长远来看,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三)东部对外贸易顺差下降,进出口前景仍不乐观
  2010年,东部地区实现对外贸易顺差1523.2亿美元,较2009年、2008年分别下降227.1亿美元和840.1亿美元。虽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贸易顺差有所增长,但由于东部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80%以上,造成全国贸易顺差有所下降。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外需回升缓慢,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贸易纠纷有可能呈现出加剧趋势,各种难以预料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可能不断出现,未来外贸形势面临新的挑战。
  (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区域合作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2010年,中、西和东北地区的GDP、投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但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为53.0%,仍然占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发生转换,但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与此同时,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强,合作机制受到制度性障碍制约,如产业转移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受到户籍制度制约,资源输出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利益协调关系受到财税、价格体制等方面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仍待时日。
  (五)各地区发展方式亟待优化,急速冒进势头需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依赖能源、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两高”行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有待深化。从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更为紧缺,征地拆迁过程发生矛盾的现象屡有发生,“用工荒”逐渐由局部向全局转变。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仍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产业面临着加快发展和方式转化的双重压力。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两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和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任务艰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从目前各地区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明显高于全国规划指标,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大干快上”的倾向。这种势头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增加了转方式、调结构的难度。
  三、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重点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积极做好已出台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充分发挥相关重点地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大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新政策,积极完善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制定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组织实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通过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形成各地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引导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更新;中部地区投资应重点向“三基地、一枢纽”等方面倾斜;东北地区要将投资重点放在提高粮食产能、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方面,加快经济振兴步伐;东部地区重点在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发挥东部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各地区也应抓紧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拓宽投资融资渠道,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发挥民间投资在产业区域转移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做好重点投资项目的技术设备引进、消化和吸收,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重复建设。
  
  (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充分发挥城镇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各地区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东部地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同时,积极应对“用工荒”,及时出台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要促进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重点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就近就地转化。西部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人口适度向发展条件好的城镇集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从扩大消费角度看,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的消费空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继续落实各项消费补贴,加大惠民力度。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切实发挥城镇化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积极作用,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扩大热点消费,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稳定和拓展外需,推进各地区传统出口产品的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支持成套设备、文化、软件等潜力较大的产品和服务出口;继续控制“两高”产品和重要战略资源出口。进一步制定出口激励政策,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的龙头地位,保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政策,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位、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商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沿海、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重点加强与东南亚、东盟、中亚、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环境。
  (五)继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再选择若干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组织的协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加快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六)积极倡导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各地区应严格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强化价格调控监管,稳定价格总水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尽快改变依赖能源资源过多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东部地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海洋经济等方式,率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抓紧推进资源税费改革,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地方留成比例,增加地区财政收益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尝试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下游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偿。
  (执笔:杨荫凯 徐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