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探析

2011-12-29 00:00:00陆生堂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8期


  摘要:重组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层技术员工数量严重短缺,二是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三是员工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产生问题的原因包括传统因素和管理模式制约两个方面;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以及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等对策。
  关键词:重组型煤炭企业 人力资源整合
  为了切实提高煤矿行业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山西省为代表的煤炭大省对煤炭企业实施了较大范围的兼并重组。目前,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然而随着煤企规模的扩大及产能的提高,重组后的煤炭企业出现了员工数量不足、素质低下及员工流失现象。如何管理、提升重组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保证煤炭企业正常生产,就成为重组后煤企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技术员工严重短缺
  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中几乎所有参与整合的企业都将自己的产能计划翻番,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员工数量尤其是基层骨干数量严重短缺。以山西省为例,目前,所有重组型煤炭企业内部主要的部门已经建立,职能科室如调度、技术、地质、通风、机电、安监等部门负责人也已配备,但绝大多数职能科室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甚至有的煤矿科室出现仅有负责人个人孤军奋战的现象。
  重组型煤企骨干人员短缺与兼并主体企业本身人才不足有一定的关系,以本次参与企业重组的主体企业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为例,其本身由于多年来人力资源外部供给不足、内部流失严重长期面临着员工严重短缺的困境。五大集团除了能向被整合煤矿输送主要管理人员外,其他岗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无人可配。至于基层一般员工,除了部分原地方国营煤矿有较为稳定的人员外,原私人煤矿基层员工在整合过程中原有员工队伍早已解散,造成重组后的企业基层员工数量严重不足。
  (二)部分煤矿员工流失严重
  部分重组型煤矿往往是由几个中小煤矿合并后成立的,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来源复杂。从其来源看,有的员工来自于参与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有的来自于外部招聘,还有一部分是原有小煤矿留用人员。不同来源的员工其工作习惯、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加之重组后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人力资源整合工作不到位,尚未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往往在这些员工之间产生来自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员工和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员工和员工之间关系不和谐,导致部分员工流失,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企业原有员工数量供求不足的矛盾。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传统同行业的煤炭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企业对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要求也不高,导致行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而煤炭企业管理部门对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多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认识、管理与开发的观念还远远没有被煤炭企业接受。不论是参与煤炭资源整合的兼并主体企业,还是其下属的二级管理公司,虽然也提倡“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企业领导的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管理方法基本上沿用的是以经验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观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也未形成。煤炭企业长期缺乏对员工素质与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是形成煤炭企业技术型员工供需缺口的主要因素。
  (二)管理模式的制约
  重组型煤炭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多为旧体制下原有企业人员,本身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部分管理人员甚至还以“权力”部门自居,缺乏服务意识。此外,绝大多数整合重组煤矿在人员招聘、薪资福利、绩效管理甚至培训工作都由兼并主体企业或下设的二级管理公司负责,而在这些二级管理公司内部,员工的招聘、薪资福利、绩效管理、培训工作等不同环节各自独立,具体的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报酬等操作是按部门分块进行的,这种缺乏有机联系的分块管理模式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为地分割成为互相之间缺乏联系的不同部分,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联系松散,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三、重组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首先,必须把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对待,清醒地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企业做大做强必须从根本上依托人才的观念。人力资源是与其它物质资源不同的能够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资源,是能够随着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和使用效率的宝贵资源。重组型煤炭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制定、实施适应新形势下重组型煤炭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其次,要充分依靠“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企业人才队伍。重组型煤矿的员工虽然来源不同,文化层次和技能水平不一,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性格和有情感、有着各自的多种需求,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管理对象或以谋取工资为生的“经济”人。要充分发挥煤炭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提高员工在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协调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实现共谋前程,共同发展。
  (二)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应该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改变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承担简单的人事安排、考评及档案管理工作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该参与组织战略、方针、目标的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
  其次,要配备通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管理专业化是管理科学化的前提,目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非专业化的现象,严重阻碍着管理科学化的进程。重组型煤炭企业要借企业整合的良机,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为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煤炭企业应该从外部聘请专门的人力资源人才主持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熟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稳定员工队伍,扩大员工数量和提高员工素质的目标。
  (三)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用人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员工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是留住优秀员工的前提。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范畴并加以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企业精神模糊。煤炭企业要摆脱面临的人才短缺的尴尬现状,留住现有人才进而引进外部人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犹为迫切和重要。
  煤炭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中,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融洽的良好氛围。要尽心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员工充满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尊重的荣誉感,始终保持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
  首先,加大人力资源建设投入力度。美国施乐公司每年用于人才培训和开发的投资额约占员工工资总额的4%左右,合计每年2.5—3亿美元,其结果是给公司带来更多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不断上升。我国煤炭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还不能达到发达国家企业水平,但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投资的先进理念,尽可能加大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
  其次,创办专门的培训机构。煤炭企业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地区,为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可以建立自己的专门培训机构。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内部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骨干人员进行分层分级的培训,保证各类人才的培训具有日常性、系统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可以有组织地邀请包括高校、专业公司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举办不同的专业培训,丰富、开阔受训人员知识和眼界。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给更多的员工以培训深造的机会。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重组型煤矿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短缺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硬件投入的同时,高度重视对“人”的培养,通过特殊政策、经济手段加强舆论引导,创新培养模式,使更多人就读煤炭专业、在煤炭行业就业。
  其次,可以考虑出台扶持煤炭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专门政策,每年从煤炭销售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作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的教育经费。
  第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及相关设计院、科研院所的作用,鼓励这些机构与相关煤炭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①何乐民. 煤炭企业的环境与人才吸纳[J].《中国煤炭》,2002(5),26—27
  ②赵署明. 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③董志强,黄晋东.3P:人力资源的关键.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陆生堂,1971年生,山西人,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