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1-12-29 00:00:00范淑萍王红晓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8期


  摘要:矿业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许多依矿而建,因矿闻名的老工业城市多年来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随着矿产资源的衰竭,矿业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应高度重视矿业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矿业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城市 经济转型 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统计,目前我国有四百多座矿业型城市(城镇),这些矿业型城市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但支柱产业单一、后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城矿关系不顺、部分矿工生活困难则是其面临的共同困境。如何在社会经济分化组合的格局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确立在区域甚至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及目标是每个矿业型城市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矿业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通常把采矿及其相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这是矿业型城市发展初期体现在产业结构上的一般规律,但当经济和城市发展到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时,就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矿业实施升级改造。矿业型城市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层次,要注意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一是矿业型城市的政府。政府是矿业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主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支持科技研究,发挥协调作用,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重视科技投入,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科技攻关的同时,政府更要下大力气促进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品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企业。企业是经济转型的主体,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要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优势。
  二、摒弃单一模式,培育新兴产业
  矿业型城市在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最常见问题就是经济结构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矿业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和加工,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单一且超重型化,产业链条短,产业间横向协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二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是经济体系封闭单一。矿业城市大多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在处理以上问题时,政府应发挥主导性作用,加强政府对产业转型的规划与引导,加强对规划的科学论证、执行与监督检查。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矿业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矿业型城市应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潜在优势,使经济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兴产业,主要靠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尤其是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相关多元化战略可以将已有的专门技能和创建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的协作方式结合起来实施相关的价值链活动。矿业型城市必须转换生产要素的利用结构,由单一的矿产资源转为多元化的生产要素资源,在矿产资源枯竭前尽可能开发利用劳动力、人力资本、资金、技术、信息等可再生资源,实现要素利用结构的升级,为矿业型城市产业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要素基础。
  三、实施深加工战略,适当延长产业链
  矿业型城市以往的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大多数矿山生产设备、采掘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竞争无序,资源的集约化合理利用尤为不足。很多矿产的采、选、冶“三率”指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不足,以原矿产品为主,深度开发不够,尤其是优势矿产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基本没有,严重制约、阻碍了矿业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矿业型城市要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加工工艺水平和矿产品深加工能力,开展“三率”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尽快扭转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资源开发模式,弥补深加工产品短缺的不足。同时,要注意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偏短的问题,改变以前只对资源初级利用的状况,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链,转变矿业型城市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向纵深发展。
  四、拓展以城带乡的发展之路
  矿业型城市应把农村产业的发展作为战略重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矿业型城市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持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利用财政资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重点支持一批农村加工骨干企业以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带动农户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还要通过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措施鼓励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发展领域。
  在支持农村经济的过程中,矿业型城市还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扎实稳步推进乡村道路、清洁饮用水、水利灌溉系统、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等农村和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矿业型城市大多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方式,通过易地扶贫及劳务输出、产业扶贫、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工作。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
  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不仅能增强矿业城市的经济实力、带来城市就业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提高,而且能改善产业结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矿业型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尤为滞后,这为矿业型城市发展非公经济及其以非公经济特征的第三产业提供了可能与机会。
  矿业型城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除提供优惠政策支持、搞好服务外,还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按照市场规律特别是企业成长规律的要求,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和改革。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转折时期,必须加大非公有制经济质的提升力度,使其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进入质与量兼顾的、有机统一的新阶段。
  六、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二次资源
  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其特点是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低度开采,高度利用,低量排放的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中的资源和能源利用和谐有序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是解决中国矿产资源危机、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矿业型城市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治理废石尾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对解决矿产资源危机和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业城市拥有大量的尾矿、冶炼渣、粉煤灰、煤矸石、废旧金属、废水等。近年来,我国在粉煤灰、煤矸石及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已形成煤矸石发电、制砖,粉煤灰制水泥等新型产业,一些矿业城市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已达到100%。
  矿业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结合自身特点推动节能减排,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矿业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还要坚持抓好环保工作,实施废水、废气、废渣的环保治理和尾矿库、采空区复垦。建议国家出台对“三废” 治理,尤其是矿山尾矿资源化利用等补贴和减免的具体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①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②孙雅静. 矿业城市转型模式的国际比较[J]. 开放导报,2004(1):96—99
  ③王亚飞. 矿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对策探讨[J].中国矿业,2008(7):25—27
  ④汪安佑. 资源型矿业城市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4(4):7—11
  ⑤朱训.21世纪中国矿业城市形势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矿业,2002(1):1—5
  ⑥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⑦熊刚.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中国环保产业,2004(1):14—15
  ⑧董锁成等.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5):12—17
  〔本文系云南省社会科学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个旧市为例”(项目编号:2009ZC130M)阶段性成果;红河学院2010年度科研机构专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滇南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JGY210)阶段性成果〕
  (范淑萍,红河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王红晓,红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