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后,高速发展的黄河三角洲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作为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带,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的黄河入海口两侧,工作范围达4.4万平方公里。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之下,地处黄河三角洲之上的石油企业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尽快建立油地结合的长效工作载体,以融入地方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且紧迫。
一、黄河三角洲油地合作现状
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油田和地方在石油勘探开发和地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油地合作的有效方式和结合点,形成了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油地双方共建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方便油田生产,改善油地居民生活环境。同时,油田优先使用地方企业产品,为地方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仅2009年,油田与地方企业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份数就占油田总合同的1/6左右,油田巨大的市场需求直接拉动了地方商饮服务、建筑、轻工、化工、机械制造、通讯、电子等行业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尽管在油地双方高层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油地经济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但随着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地方对油田在油地合作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环保、土地等方面的补偿标准也不断提高,使油田相关支出逐年攀升。而同时,随着中石化内部不断加强集中化管理、严格成本控制和对外投资,油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渠道越来越窄,低回报、无偿援助的项目和方式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可和批准。
另一方面,随着油田总部关于清理整顿对外投资、多种经营单位政策的实施,油田多种经营企业基本已完成改制分流,与地方进行经济项目合作的载体大大减少。
二、油地经济发展共同体前景分析
基于现状,在新形势下,油地双方要主动打破传统的思路和模式限制,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拓宽合作空间,建立油地经济发展共同体,探索油地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合作。而通过油地经济发展共同体的建立,可以解决困扰油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挥油田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作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的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