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企业竞争力分析与启示

2011-12-29 00:00:00崔成牛建国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8期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不景气,而韩国企业则呈现全球市场的大跃进,日本相关机构对日韩两国企业竞争力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大有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全球金融危机后,日韩企业发展的鲜明对比
  (一)超薄液晶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领域
  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大企业均陷入不景气之中,并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而韩国企业不论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有,还是企业效益方面均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在超薄液晶电视领域,排在全球首位的韩国三星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20.3%上升至2009年的23.4%,LG电子也达到了12.4%的市场份额,比2008年增加2个百分点。但排在第二位的日本索尼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则由2008年的15.3%下降到了2009年的12.5%,松下由8.8%下降到了8.3%,夏普由8.3%下降到了6.8%。
  同样,在手机领域,韩国三星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16.3%,提高至2009年的19.5%,LG电子的市场占有率也由8.7%提升至10.1%,而日本的索尼公司则由7.6%下降到了4.5%。在企业收益方面,韩国公司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三星公司2009年度的销售利润同比增长9%,LG电子增长3%,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取得这样的业绩相当不易。而日本日立、松下、索尼等8家最大企业的销售利润(88.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一倍以上,总量还不及三星公司一家。纯收益方面则相差更远,其中日立、松下、东芝和索尼的纯收益均为负值。
  (二)汽车领域
  2009年韩国现代的汽车海外销售量同比增长13.1%,达到475万台,在中国和印度的销售量也分别由第5位和第3位上升到第3位和第2位。而日本丰田、本田及日产的销售量则同比下降12.9%、10.3%和9.4%,与卡迪拉克、福特等相近。在销售利润方面,2009年韩国现代的销售利润同比增长19%,达到17.2亿美元,而日本丰田公司则仅有15.8亿美元。
  二、韩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的原因
  (一)财阀企业体制下大胆的投资与经营策略
  日本相关研究机构认为,韩国成功捕捉到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并通过财阀企业体制实施了有效的经营策略是最根本的原因。液晶电视领域,在北美液晶电视市场2009年一季度销量已连续两个季度回落,需求恢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韩国三星公司率先推出了LED超薄电视,并且40英寸1500美元的价格要比普通液晶电视高出1/3,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投入高质高价产品无疑具有很大的商业风险。但是,韩国企业通过对LED超薄电视画质及性能的得力宣传,使得该类型的电视2009年的销量达到创记录的250万台,对北美市场二季度超薄电视需求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汽车领域,韩国现代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针对失业率问题日益突出的美国市场,启动了新的销售模式,即购买者在失业后可以返还汽车而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折旧费(即使汽车已被使用),这种针对失业等社会问题而推出的人性化销售方式在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在2009年下半年经济有所恢复的情况下,韩国企业又推出了与日美厂商买车赠500或1000美元代金券不同的销售策略,即给与购车者1年期间的汽油免费券。上述巧妙的经营策略使得现代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8.9%。
  电子行业具有以高投资追求高技术的特点,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如果不及早推出高性能产品就很难获得高额回报。如,1条512兆DDR内存2006年价格为666日元,到2009年就已经降到48日元。而日本企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味确保当前利益而减少了设备投资,韩国三星等企业却“逆向经营”,实施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其结果是市场占有率由15%迅速拉高到25%,三星在2009年的设备投资额为4079亿日元,而日本企业中投资额最大的东芝才不过900亿日元。这主要得益于韩国企业的财阀管理体系,可以把握住敏感的环境变化,在风险较大时迅速决策并实施相应的投资策略,而日本企业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不仅耗费时间,且结果往往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平稳投资策略,这是日韩企业之间的本质区别。
  (二)危机前对新兴市场进行适应性与战略性开发
  因国内市场狭小,韩国企业一直将主要成长方向定位在新兴市场,三星公司与LG电子的海外市场销售率均达80%以上,而日本除索尼在70%左右外,其余如日立、松下、东芝、夏普等均在50%以下,国内市场不景气状况下的风险分担能力相对较差。对韩国企业来说,海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对其金融危机后的销售业绩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星公司2009年在中国的销售利润同比增长25.9%,在美国同比增长32.5%,而在欧洲只有5.7%。LG电子2009年在中国和亚洲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3.7%,在中南美同比增长35.1%,在欧洲为25.1%。,而在美国则只有5%。韩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局部地区销售量明显下降的冲击,稳定了总体收益。
  韩国企业还根据各主要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如,为印度市场专门开发了不伤及民族服装的无羽根洗衣机,以及带防盗装置的冰箱。针对伊朗大量使用地毯的特点,开发了专门清洗地毯的电器设备,以及可显示古兰经的电视。针对印尼登革热流行的特点,开发了专门的驱蚊空调,并构筑了巨大的销售网,2009年在该国的液晶电视、家用空调等9个领域居销售榜首地位。韩国现代则通过低油耗的小型车为主体的市场战略,使其在中国、印度等国的市场占有率得到迅速提高,2009年分别排在第3和第2位,同时其在印度生产基地的产品已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2009年出口量几乎与印度国内销售量持平。
  (三)稳定的国内基本收益是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的基础
  韩国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政府主导下采用部门交换等方式,于2000年前顺利完成了以财阀体制为中心的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改革。半导体行业集约成三星与现代电子两家,汽车行业集约成现代和大宇两个集团,使现代汽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韩国企业的这次集约化改革使得单一企业规模超过日企,为迅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铺平了道路。
  在手机领域韩国企业的平均规模是日企的2.2倍,汽车领域为1.5倍,钢铁部门为1.5倍,电力部门更是增大到3.9倍。这种规模化和集约化改革,不仅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投资及技术研发能力,并且确保了企业在国内的稳定收益,使其能够致力于技术创新,及专心拓展海外市场。相比之下,日本企业5、6家以上的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不仅削弱了各自的投资和研发实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其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的手脚,因此,如何保证企业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收益已经成为鼓励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产品认知度
  韩国三星等企业还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采用渐进渗透的方式逐步提高其产品的认知度。三星目前在全球已建立了34个生产基地和49个销售基地,通过对手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逐步渗透,成功树立了自身的品牌与知名度。三星的广告宣传费用每年约33亿美元,除通过机场、商业区、街道广告宣传外,还通过体育、文化及社会服务等进行多层次渗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手机在中国达到3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在印度为10%左右。在印度液晶电视和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5.9%和7.1%,为第3和第4位。
  
  与一些厂家在发展中国家销售廉价的低端产品不同,韩国三星将面向发达国家市场开发的新型产品进行适当简化,去除部分高附加值的若干功能,使其更能适应新兴国家的市场需求。而日本企业则过分追求产品的最佳设计,并没有对发达国家市场与新兴国家市场进行产品区分设计,因而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此外,韩国企业更加注重设计、生产及销售人才的本地化,并对其派驻人员进行专门的当地文化与生活习惯等培训,在设计本地化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培育出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五)阻止韩元过度升值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通过大量抛售韩元,使美元对韩元的汇率在2009年3月一度下降到1:1600的水平,后逐渐回升至1:1100左右。相对日本、台湾在金融危机后汇率的大幅升值,韩元保持了与香港和新加坡相近的低走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其在电子等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由于货币升值幅度差异所带来的影响,2009年以韩元计价的出口产品单价仅同比下降0.5%,而日本以日元计价的出口产品单价则同比下降10.6%,导致韩国的出口量同比增加0.6%,基本保持了出口的稳定,而日本的出口量则同比下降26.4%。更为重要的是,韩国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建有大量的生产基地,中国的汇率升值幅度较小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在中国的韩国企业出口加工贸易。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韩元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也带来了进口原材料价格的较大幅度提高,只是对原材料需求量小的电子类产品影响相对有限而已,并且韩国与中国一样,目前也面临着因汇率升值幅度较小等带来的日益严峻的通胀压力。
  三、日本的应对措施
  日本通过对近年来在许多领域与韩国企业的竞争失利分析,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强企业投资决策、进一步提高企业规模和集约度、以及拓展新兴市场等在提高全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正在采取措施逐步加以弥补。日本经团联于2010年10月19日发表声明,提议重新制定与企业合并相关的《反垄断法》的审查程序和审查基准,以修改企业合并相关手续为前提,废除公平贸易委员会制定的审判制度,并早日实施《反垄断法》修正案。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已于2011年2月18日决定废除事前审查制度,以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日本钢铁业的两大巨头排名世界第6位的新日铁和第23位的住友金属工业,已经于2011年2月3日发表合并谈判声明,计划于2012年10月实现合并,以全球第二的规模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新日本石油和新日矿集团也于2009年底实现合并,以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为在现有情况下,有效降低企业海外拓展风险,日本贸易保险于2011年1月出台新的政策,对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生产据点向第三国的出口业务实施相应的保险补偿制度。
  四、启示与建议
  (一)吸取日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投资与经营策略的战略性与时效性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的应对措施中更注重利用这一机会来加快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使得韩国企业在逆境中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充分吸取日韩企业的相关经验教训,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优势,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及海外拓展力度,从体制机制入手切实提高企业投资与经营策略的战略性与时效性,同时,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动性,以集团优势为基础切实强化相关企业的产业技术竞争力。
  (二)加大国内相关产业整合力度,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必要的国内收益基础
  在全球产业技术竞争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应加大国内相关产业的整合力度,特别是在国内具有相对垄断性的高速铁路等产业,为它们走出去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收益基础。与日本的情况类似,我国因电视等产业国内企业数量过多,不仅导致企业无法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与技术研发,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走出去的投资与技术竞争力,并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风险(即走出去可能造成国内市场占有率出现明显下降),因此,企业更愿意留在国内。
  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企业重组、强强联合来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投资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才能确保国内市场,并为走出去创造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在外企竞争力较强的领域,如果国内因集中度不高,企业间单纯以价格手段进行恶性竞争的格局不改变,则必将导致整体性失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强化国企的制度改革,以大型企业为龙头来进行行业整合以保持并提高相应的产业技术竞争力将是最佳选择。
  (三)加大海外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国际认知度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并且在某些产业和技术领域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因此,需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优势,通过强化企业的海外拓展及宣传,打造类似三星之类的企业来提高国家和企业的信誉,以有效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认知度,为相关企业的海外拓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及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应充分向韩国企业学习。作为东亚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我国在文化等软实力的海外展示等方面应更具潜力、渗透力及影响力。
  
  (崔成、牛建国,驻日使馆经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