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突出。下一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前瞻性地看到这一变化,尽早避免个别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采取妥善措施加以应对,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一)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将成为长期趋势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能源长期自给自足,全社会对能源安全问题关注较少。尤其是1993年以前,大量出口石油、煤炭、焦炭甚至成为换取外汇、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出口的石油、煤炭逐年减少,进口规模显著提高,自给自足的能源发展方向将面临颠覆性的改变。近几年,我国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以每年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提升。今后进一步扩大煤炭产量虽然资源上有潜力,但受到越来越多的安全生产、环境破坏、水资源破坏、长距离运输等问题的制约,未来原油产量很难大幅突破2亿吨,天然气、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新兴清洁能源短时间内很难发挥支柱性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叶前,国内能源消费对全球资源的依赖性将越来越高。特别是2020年前,能源安全形势将变得异常紧迫。
(二)多品种、大规模、全方位的能源进口已成为现实挑战
10年前,多数人曾乐观地认为未来我国虽然会适当进口石油,但煤炭供应应该能够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几十年的发展。但从现实情况看,未来石油、天然气甚至煤炭都面临着大规模进口的迫切需求。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比2009年增长18%,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5%,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的50%的警戒线,逐步逼近美国60%左右的水平。2010年进口天然气155亿立方米,其中进口LNG934万吨,并首次从管道进口天然气44亿立方米。2009年我国首次从煤炭出口国转变为煤炭进口国,虽然只进口了1.29亿吨,占国内消费不到5%,但是这一规模已足以打破全球煤炭市场格局,使我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煤炭进口国。
未来我国能源的进口将从过去以石油进口为主,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品种全面进口转变;从过去主要依靠从中东地区进口,向获取全球资源、多方向进口转变;从过去主要依靠海运输送,向海路、陆路、管道多方式进口转变。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成为世界能源安全舞台的焦点,中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将举足轻重。
(三)保障能源安全的国家综合投入将呈指数型增长
能源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命脉,发达国家长期运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各种手段加以保障。目前,能源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已经对国家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政治、经济整体环境上看,尽管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国际发展的主流,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不安定因素正在与日俱增。从能源产地看,索马里海盗对中东能源运输通道的威胁尚未解决,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政局突变又给中东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从我国周边看,韩国与朝鲜之间冲突频繁、潜在危险加大,日本短期内难以走出经济衰退。从西方发达国家看,美国、欧洲一改往日繁荣富足的安定局面,政府债台高筑、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短期仍内难以消除。综合来看,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已开始进入多发期。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是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主导力量。我国以较少的投入,享受到了相对比较安全的能源安全保障。随着发达国家国内困扰的增多,国际上不安定因素频繁出现,以及我国进口需求的持续增加和进口通道的不断打开,必然要求我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多个层面上同时加大投入力度。与过去相比,由此引发的政治、经济等手段的综合投入将不会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型增长。
(四)进口能源支出显著增加、能源定价权的争夺日趋激烈
近两年,全球石油价格高位波动,我国为进口石油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进口原油2.39亿吨,花费1351亿美元(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51.4%。未来几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好转,以及印度、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发展加快,能源低价格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随着我国能源进口规模扩大和能源价格高涨,进口能源支出必将快速增长。
此外,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能源价格安全问题上我国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在市场价格确定上,我国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这与我国进口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地位十分不相称。随着能源价格的高涨,能源定价权事关每个国家的切身经济利益,争夺将日趋激烈。
二、要高度重视节能对保障能源安全的突出作用
从供应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能源产业、拓宽能源进口渠道达到提升国家能源安全的目的,是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做法,这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花在保障能源运输通道、大规模购买国外能源资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预期把大量资金付给外国人,不如将同样的资金更好地花在提高国内企业身上,促使它们加快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后者是一个既能降低能源安全风险,又经济实惠,还可以兼顾提高国内企业发展质量的双赢选择。
(一)能源安全与节能关系
能源安全是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涉及三个层面的安全问题(见图1):
第一,是能源消费规模的安全。包括:(1)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如果国内一次能源消费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则被视为能源安全问题十分突出。(2)某一能源品种的对外依存度。例如,石油是能源安全的重点,石油对外依存度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第二,是能源供应网络的安全。包括:(1)长距离海路、陆路通道的安全。例如:索马里海盗对运油船舶的威胁,乌克兰将天然气输往欧洲途中需途经俄罗斯而导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等。(2)战略储备体系的安全。如石油天然气的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问题等。(3)用户侧配送网络的安全。如国内的电网安全、天然气管网安全等。
第三,是能源价格的安全。包括:(1)短期能源价格的安全。主要是防止能源价格短期内因供应不足而过快上涨。(2)长期能源价格的安全。主要是指能源资源稀缺性带来的能源价格长期趋势问题。
从节能与能源安全的关系上看,加强节能能够对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从直接影响看,通过降低单位GDP能耗,可以有效遏制一次能源消耗过快增长,控制能源总体对外程度和石油对外依存度的过快提高。从间接影响看:节能可以相对降低国家在开拓海运通道、陆路通道以及大量储备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的投资。节能虽然会要求企业在终端用能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企业的能源开支会有所降低,两者或几年内基本能够相抵。因此,从国家层面看,总体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收益。在价格安全问题上,节能是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的重要选择,短期价格高时,消费者会主动改变用能习惯节约用能,从长期看,节能可以遏制能源价格过快上涨。
节能除了对提高国家能源安全能带来收益外,还兼具控制污染物排放,通过技术进步、淘汰落后、提高
产业集中度等手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重作用,能源安全收益只是节能收益的一部分。
(二)未来10年我国能源安全与节能的情景分析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32.4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进口依存度13%左右,石油进口依存度54%左右,煤炭进口依存度约4%,天然气进口依存度约14%。
从2020年前国内能源供应能力上看,国内石油产量基本维持在2亿吨,天然气产量可能从2010年的945亿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2000亿立方米,核电和可再生能源规模从目前的2.8亿吨标准煤提高到2020年的8.8亿吨标准煤。假设2020年不同情景中能源消费结构维持较小变化、能源供应能力基本保持不变,只是煤炭产量因需求变化而变化,则可以大致勾勒出2020年不同情景下,各种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在能源高消耗情景下,如果能源消费规模以平均每年2亿吨标准煤的较快速度增长,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53亿吨标准煤。此情景下我国2020年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比2009年再翻一番,达到22%左右,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接近40%,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形势。在节能情景下,如果能将一次能源消费有效控制在45亿吨标准煤左右,则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可以控制在15%左右,石油进口依存度不超过65%,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不超过30%,煤炭产量可以维持在33亿吨左右,煤炭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以内。上述两种情景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将截然不同,前者进口风险明显增加、国家必须要为维护能源安全投入大量精力,后者则能将能源安全风险控制在相对较低范围。
比较两个情景可以得出,2020年能源消费每多节约1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可以下降1个百分点,煤炭对外依存度可以下降1.3个百分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可以下降1.4个百分点,石油对外依存度可以下降0.7个百分点。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变化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新增石油需求主要来自进口,国内可调控的余地相对较少。
三、妥善处理能源安全与节能关系需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能源安全不能以偏废能源效率为代价
石油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长期关注的重点。针对保障石油安全,多个地区发展煤制油、煤制液体燃料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两年,煤制天然气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这可能也与天然气大量进口有关。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保有量仍然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煤制油、煤制液体燃料、煤制天然气虽然可以解决成品油和天然气的短缺问题,但都是以煤炭大量消耗作为代价的。用一种较稀缺资源来替代另一种更加稀缺的资源,从资源利用总体布局上看只能算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并非首选的上策。此外,从能源利用效率上看,煤炭直接液化法生产1吨油品需要煤炭3—4吨,煤间接液化法生产1吨油品需要煤炭5—7吨,煤制天然气的转换效率虽高一些,但也只有46—53%。转换得到的二次能源还没有进入传统能源市场,能源效率已经损失一半甚至更多。能源效率偏低,必然会反映为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替代能源是没有出路的。从长期来看,即使未来国际油价上涨到较高水平,但由于不同能源品种之间存在内在的价格联动客观规律,煤炭价格也会相应上涨。拿当前的煤炭价格来计算未来石油上升到何种高位时煤制油就具备竞争力,是缺乏充足的说服力的。因此,无论从资源合理利用的整体布局上看,还是从经济性上看,煤制油等措施都只能定位为国家的战略技术储备,属于为未来应对局部能源安全风险而“留一手”的措施。从战略上看,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不应该以偏废能源效率为代价。
(二)维护能源价格安全不能以牺牲全社会的节能积极性为代价
防止能源价格大起大落、把价格控制在合理尺度内,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终端用户的能源价格基本维持不变,稳定的能源价格对遏制控制通胀、保护民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期看,维持能源低价格不利于激发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不利于生产方式转变和消费方式向节约型转变,更不利于消除长期的能源安全风险。
合理的能源价格应该充分反映能源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和能源相关的经济外部性。在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大趋势下,必须要发挥价格对激发企业和个人节能积极性的作用,把价格信号分步骤、分领域地传递到能源终端用户。同时,更要重视差别性能源价格的运用,在维持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家庭能源开支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加快推广电力、天然气峰谷价格、分时价格、可中断价格,实施累进性能源价格政策,针对能源效率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企业实施惩罚性能源价格,在能源平均价格基本不变的同时,激励用能企业和个人节能。
(三)加大能源安全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节能投入
我国能源进口费用已达到万亿元人民币,配套的能源安全投入也将大幅度增加。据高盛公司预测,我国将分15年共投入1000亿元左右建设石油战略储备。此外,LNG接收站、长距离输油输气管线、海上运输船舶等能源安全方面的投资需求将越来越高。与之相比,节能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基本都是小项目,散落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一般都是依托于既有生产能力的二次改造项目,能够成为“形象工程”的大项目、新项目很少。因此能否持续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空前重视节能的时期,5年间政府节能减排投资约2000亿元,带动了全社会节能减排总投资2万亿元,节能投资空前高涨。未来考虑到节能对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政府对节能的资金投入还有必要维持在较高水平。节能投资不仅需要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而持续加大,而且要随着能源安全形势的变化,更有选择地针对节油、节电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节能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33005)〕
(白泉,1974年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北京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能源效率和节能、能源技术、替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