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判读经济形势

2011-12-29 00:00:00本刊评论员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8期


  本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此前,不少地方政府也先后召开高规格会议,研判当地一季度经济形势。本刊注意到,不少地方、不少学者仍在沿袭以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为核心判断经济形势的习惯思路,值得引起注意。
  众所周知,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为确保这一指导思想得到落实,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纲要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为此,纲要提出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为了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预留空间,纲要提出“十二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的目标,远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2%的实际水平。显然,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并不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更不是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线。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历时两年多,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是“十二五”时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规划要落到实处,与每个年度工作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年度宏观调控中,以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判读经济形势,在着力解决年度突出问题基础上,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控经济,把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落实到年度工作之中。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判读年度经济形势,首先要求关注年度突出经济问题。2011年最为突出的经济问题当属控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从中央来讲主要是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对地方政府而言,重中之重就是千方百计增加有效供给并采用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稳定当地物价水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判读年度经济形势,要求关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展状况。农业基础地位是否得到进一步稳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否有所提升,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经济增长动力是否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是否有新的进展等等是研判经济形势不能忽视的内容。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判读年度经济形势,还要求高度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情况。就业是否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新的进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否有所推进,收入分配是否有所改善,保障和改进民生的制度安排是否得到进一步完善等等内容,应该成为经济形势判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了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上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七项工作,即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七项工作中,前两项事关年度突出经济问题,后五项基本都属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内容,对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基本未提。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我们判读经济形势、调控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
  总之,“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为核心判读经济形势和调控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和传统做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判读经济形势,调控经济发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落实到年度工作之中。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宏观调控一定能够取得预期效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