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影响

2011-12-29 00:00:00王红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3期


  摘要:人民币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变动势必会对我国的旅游经济产生影响。本文拟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后的变化趋势着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汇率变动对我国三大旅游市场及国际旅游外汇收支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汇率市场化 旅游经济 影响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实行有管理、有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这一市场化改革势必对我国的旅游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现状
  近30年来,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彩的风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1980年入境旅游人次为570.25万人次,1990年增至2746.18万人次,到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3187.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也创历史新高,达419.2亿美元。2008年起,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和不利因素的冲击, 2009年全年入境游客人数下滑至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也降至396.8亿美元。
  (二)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状态,截止2009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幅达21.4%。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境内旅行社对外报价通常以人民币价格为基础,报价及结算货币大多采用美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后,相应的外汇报价也随之上升,以团队旅游为例,某一线路定价为2500元人民币,汇率改革前对外报价为300美元,若人民币兑美元升至6.83∶1,则该线路对外报价理论上将升至366美元。
  按一般经济规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需求减少。2004—2009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入境旅游在汇改后承接之前的走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升幅明显放缓。特别是汇改后的第一年即2006年,这一年影响国际旅游的其他外生性因素相对稳定,而入境旅游人数只比上年增长了3.87%,增速大幅下降,可见汇率因素作用不小。2008—2009年在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及人民币汇率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罕见的入境旅游市场负增长的情况(见图1)。
  我国的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是香港和澳门,两地的入境游客占入境总数的80%以上,由于港币与美元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而澳门元与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因此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意味着对港币与澳门元升值,这直接导致港澳市场疲软。由于港澳市场约占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五分之四强,其波动对整个入境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
  国外客源市场则视人民币对各主要客源国货币的汇率走势而定。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中超过50%的外国游客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2007、2008年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暴跌,加上韩国国内经济滞涨等负面因素影响,导致2008年韩国来华客源锐减17.09%;人民币对日元则先升后贬,总体呈贬值特点但幅度不大;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则基本保持稳定,直到2009年出现急速升值;人民币对美元走势基本呈上扬态势,因而总体上来说人民币对各主要客源国货币呈升值趋势,且升值幅度较大,因此外国客源市场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看,外国游客从2007年的2611万人次降至2009年的2194万人次,下降了20%左右,远高于入境旅游总人数下降4%的幅度,其占入境旅游总人数的比重也从2007年19.8%的高峰值回落至2009年的17.35%。
  从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较为明显,入境旅游客源增长幅度随汇率升值的步伐逐步减少,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二、汇率市场化对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
  我国的出境旅游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出境旅游规模在最初的10年里仅有1000万人次,而从1000万人次涨到2000万人次只花了3年的时间,从2000万人次增长到3000万人次则只用了2年时间。200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2009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766万人次。
  (二)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的影响与入境旅游正好相反。若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国旅游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泰铢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依然保持稳定,去一趟泰国的基本旅游费用甚至比去中国云南的旅游价格还要便宜,低廉的价格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但若人民币贬值,情况则恰好相反。2003年下半年,国际外汇市场跌宕起伏,不少货币兑美元屡创新高。由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相对固定,导致人民币随美元一路下滑,许多旅游线路受汇率影响出现明显上涨,如澳洲游仅因汇率波动就上升了近1000元人民币,对我国出境旅游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出境旅游费用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团费,二是境外自由消费。出境旅游的每个环节并非全部使用外币来结算的,一般来说,团费中境外地接费用外汇结算,这部分费用只占总团费的30—40%,而出境机票费用按照国家规定需以人民币支付,这部分费用占到50%左右,其它如签证等费用也是以人民币结算的。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5%,对团费影响只有1.5—2%,以1万元人民币的旅游线路来说,只便宜了150—200元,因此人民币小幅波动对出境旅游团费的影响并不大。真正能够刺激出境旅游的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旅游者在境外自由消费的实质性意义。若人民币对目的地国家货币升值5%,则旅游者在境外购买力就提升5%,直接刺激旅游者在海外的消费欲望。据瑞士旅游局统计显示,中国游客在瑞士的平均消费为500瑞郎,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来自海湾地区的游客,相当于德国游客的3倍,荷兰游客的4倍。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消费特征的调查发现,从2004—2008年购物一直是我国出境旅游者花费最高的项目,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旅游者在境外的购买力,因而人民币汇率将是我国旅游者在境外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以香港游为例,内地居民去香港旅游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去购物,人民币兑港元突破1∶1后,一方面旅游价格作了渐进式的向下调整,平均调整幅度约为2%;在购物方面,港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人民币升值,“港货”变得更加便宜,赴港旅游意愿不断提高,这是香港游变得更加火爆的原因之一。
  从我国旅游出境的目的地来看,近年出境首站目的地排名前三名分别为香港、澳门和日本。其中港澳地区占70%以上。至2009年底,人民币对港元、澳元升值21.4%左右,对日元前期基本保持平稳,其后略有贬值。由于人民币对我国出境主要目的地货币升值幅度较大,对整个出境旅游形成较有利的推动作用。
  三、汇率市场化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汇率变化对入境和出境旅游的影响是较直观的,对国内旅游市场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从需求替代角度来说,汇率变化对国内旅游还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现状
  国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行双休制、“黄金周”等休假制度,使得在职人员享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旅游以更快的步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06年我国人均GDP达2042美元,国内旅游也进入了黄金期。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见表1),人均出游率突破100%,达106.1%,这是个历史性的突破,充分反映了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已经把国内旅游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
  国内旅游以本币报价并以本币结算,一般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国内旅游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从旅游市场细分的角度看看,随着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高端旅游市场逐步向出境线路分流,并对国内旅游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据国际知名调查公司AC尼尔森在上海公布的《世界免税协会/尼尔森中国游客的联合调查(2006)》显示,2006年中国出境游客平均每人每次购物支出达928美元,如果以2006年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来计算的话,仅购物这一项出境旅游支出就大约达3562亿人民币,是同年国内旅游收入的41%左右,再加上团费及其它消费项目支出,其比例还要上升不少,而出境旅游人数只占同期国内旅游人数的2.5%左右,相比之下,出境旅游消费支出之高、消费能力之强是国内旅游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国内旅游人数及总收入增长喜人,但人均消费却未能强劲增长(见图2),其原因与高端市场分流出境不无关系。
  四、汇率变动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属国际服务贸易收支范畴,是衡量一国旅游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J曲线效应理论,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调节有一个时滞(Time Lag)问题,即汇率变化后的一段时期内,贸易收支并不能立即发生预期的变化,而是表现为一个向相反方向变化的过程,其后,汇率变化的正向效果才会反映出来。以货币升值为例,这个调节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升值后贸易收支在短期内顺差继续扩大。其次是顺差扩大停止,开始反弹回归到原来的水平。最后是顺差进一步缩小直到转为逆差。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价格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这个时间滞后期是不同的,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时滞一般在9个月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时滞超过一年,甚至达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如图3)。
  汇率变化引起的旅游外汇收入变化的时滞也与国际旅游合同的签订周期一致,一般为一年。把2004—2009年的汇率与旅游外汇收支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汇率变化对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基本符合J曲线效应。从2005年起人民币汇率逐步走高,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先升后降,至2009年,我国国际旅游贸易收支已呈逆差(见图4)。
  五、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入境旅游市场来看,汇改后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在初始阶段依然保持上升趋势,随后增幅逐步趋缓,至2008年出现负增长。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正好相反,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上浮对我国原本火爆的出境旅游市场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收入效应明显,预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伴随人民币升值继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市场与汇率变动无直接关系,但受出境旅游替代作用的影响,高端市场分流,国内旅游市场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人均花费增长乏力。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支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影响时滞大概在一年左右,基本符合J曲线效应。
  
  参考文献:
  ①理查德·M·列维奇.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②林淼.中国旅游价格[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③杨帆.透视汇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④涂永红,承列. 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敏感性分析[R]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务金融政策研究中心,2004
  (王红梅,1972年生,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