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稳价安民的重要决策部署,去年以来,广东省率先探索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平价商店等“三项建设”,构筑稳定农副产品价格的长效机制,受到社会高度关注。4月14—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广东省召开推进“三项建设”稳定“菜篮子”价格现场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充分肯定了广东的经验,认为广东稳定物价的模式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广东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三项建设”,跳出价格抓价格,为全国价格主管部门提高调控监管能力提供了新鲜经验。
一、找准定位,打造稳定农副产品价格的有形抓手
以价格调节基金为切入点和抓手,打破以往只对农副产品终端价格进行调控的模式,将价格调控监管延伸到生产、流通和零售环节,形成完整的价格调控链条。一是扶持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新建、改建大棚设施,扩大大棚菜种植面积,增强蔬菜生产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影响的能力,防止因季节性、灾害性减产而出现的供应短缺和价格波动。二是扶持大型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增加冷库布点,改善冷库运营条件,扩大冷藏储备规模,增强供应调节特别是应急供应能力。三是重点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建设平价商店,通过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压缩流通成本,降低销售价格。平价商店平时以低于市场平均价15—20%的价格进行销售,价格异动时则按政府调控价格销售,承担稳定价格的责任。
二、合理规划,明确“三项建设”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地区农副产品产销能力、城镇人口数量和分布、蔬菜基地既有设施、冷库现有规模和布局等情况,按照因地制宜、辐射带动、分步推进和基本满足市场调控需求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规模与进度。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平价商店近300家,并确定由省级价格调节基金直接扶持建设5万亩大棚蔬菜,7家蔬菜基地和5家冷库。“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再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建设30万亩蔬菜大棚,扶持建设冷储规模达20万吨的冷藏设施,并用2至3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社区的平价商店网络。
三、因地制宜,多渠道推进“三项建设”
在区域分布上,蔬菜大棚建设主要依靠主产区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冷藏设施重点分布在大型农副产品储备企业比较集中、物流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平价商店则以农副产品消费量大但自给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心城市为重点建设区域。在建设主体上,主要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平价商店,同时鼓励大型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粮油供应网点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在运营方式上,灵活采取平价市场、平价超市、平价专区、平价专柜、平价直销点等多种形式设立平价商店,并根据各经营主体实际确定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经营范围;除“农超对接”、“农店对接”、“场地对接”外,鼓励大型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自产自销、产销一体化,多渠道实现产销对接。
四、政策扶持,创造推进“三项建设”的有利条件
坚持企业自主经营原则,政府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价格信息服务。目前,已集中出台了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经营场地支持等一系列“三项建设”的配套扶持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激励和导向,有效调动经营者积极参与。重点是将价格调节基金作为推动“三项建设”的切入点和主要扶持手段,去年以来,按照“量入为出、择优扶持”的原则,拿出2500万元扶持全省48个生产基地新建2500亩蔬菜大棚,拿出1500万元扶持36个农副产品冷库建设,拿出1000万元对54家平价商店建设给予补贴。今年又决定拿出2.5亿元扶持5万亩大棚建设,连续3年安排4.5亿元扶持平价商店建设。
五、规范监管,引导“三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严格资质监管。明确规定经营者申请使用价格调节基金予以补贴的条件以及审核程序,确保公平、规范操作。二是实行契约管理。省统一制定协议书示范文本,要求所有参与“三项建设”的经营主体,均须与物价部门签订协议,对产销对接、保障供应、稳定价格做出约定。三是完善监管制度。统一平价商店门面装璜,在醒目位置悬挂“绿色笑脸”标识,张贴承诺书、诚信公约;统一平价商品明码标价,公示平价农副产品价格与市场平均价格的对比表以及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对平价商店经营的品种实行目录管理,将粮油肉菜禽蛋等农副产品中的大众品种作为其主营范围。建立健全平价商店台账、考核等内部价格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