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思路

2011-12-29 00:00:00郑燕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3期


  摘要:近年来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逐渐陷入了具有“三化”(老龄化、同质化和初级化)和“三性”(相似稳定性、主体分散性、产业要素约束性)特征的“双三”发展瓶颈期,极大地制约了昆明市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功能的发挥,亟需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予以解决。
  关键词:乡村旅游 瓶颈 创新 昆明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是破解“三农”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各地旅游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领域。昆明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旅游业就开始起步,90年代以后昆明市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部分地区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逐渐陷入了具有“三化”(老龄化、同质化和初级化)和“三性”(相似稳定性、主体分散性、产业要素约束性)特征的“双三”发展瓶颈期,极大地制约了昆明市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功能的发挥,亟需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予以解决。
  一、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面临的瓶颈
  (一)旅游产品老龄化
  根据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昆明市乡村旅游业早年开发出的产品已经逐渐步入停滞期或衰落期。从总体上看,昆明市乡村旅游产品的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以昆明市团结镇为例,1998年,依托建设昆明大旅游的战略部署,在昆明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精心规划和指导下,团结镇农家乐旅游蓬勃发展,先后辟建了滑草场、豹子箐、大河果园等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由于起步较早特色鲜明,短期内迅速成为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云南旅游发展的亮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然而在其后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旅游景点一直未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原有产品的老龄化特征十分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景区效益徘徊不前。
  (二)旅游产品同质化
  旅游产品同质化也是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之一就是产品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生命力就是吸引力也是竞争力。但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区域特色越来越被淡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不同地区推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基本雷同,缺乏特色。从形式上来看,昆明市不同地区乡村旅游基本上表现为农家娱乐、果田园采摘观光、民俗民居体验、森林湖泊康体休闲等几种有限的形式;每一种旅游形式从内容上看也基本相似,以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盘龙区双龙乡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为例,现阶段其消费内容一般都表现为棋牌、麻将类简易娱乐活动和以品尝花椒鸡为代表的饮食消费,双龙乡如能充分发挥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示范作用,淡化同质复制,丰富业态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强化生态关切,将能打造出一批适合本区域的新颖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
  (三)旅游产品初级化
  一般而言,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越高,满足需求等级也就越高;游客的旅游动机越强烈,停留时间和综合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旅游经济学理论根据层次的不同通常把乡村旅游产品分为层次较低的旅游观光产品、中级层次的旅游体验产品和处于高级层次的旅游认知产品。依据旅游产品层级理论进行分类,昆明市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处于较低层次。例如昆明市西山区猫猫菁,该景区位于具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的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的西山旅游景区内,资源禀赋丰裕,区位条件优越,完全可以打造成高品质,高层次,无可复制及取代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但该景区至今还停留在“农家乐”的初级层次上,只发挥了乡村餐馆的功能,供给游客的只有棋牌麻将和农家餐饮,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内容受到极大限制。
  二、昆明市乡村旅游困境成因
  (一)乡村旅游资源的相似性
  由于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昆明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田园景观、农村面貌差异甚小,加之不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农村的生产方式相差不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民间习俗保存大致相似,由此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相似性。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是造成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基本原因。如晋宁核桃园彝族乡和安宁莫南德彝族乡虽相隔甚远,却在乡村、乡风、乡俗,乡土、乡景、乡习上都有极大的相似性,语言服饰虽沿袭数代,也几乎完全一样,没有差异性的景点很难符合重游者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
  (二)旅游开发主体的分散性
  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以独立农户(“农家乐”业主)为主,集体经济(负责经营某些基于集体土地的休闲娱乐项目)和外来企业(部分旅游项目的租赁经营)为补充,开发主体比较分散。例如安宁沿川农家乐的就有上千户,但多是自办自管的“夫妻型”﹑“家庭型”店。由于开发过于分散,出现服务难以到位,促销难以及时,必要硬件设施难以完善,服务和接待能力难以估计等系列制约因素,而这些占据多数的独立组成的个体农户,资金规模较小,缺乏升级改造所需的资本,缺乏经营管理的较高技能,产品营销渠道狭隘和市场开拓能力较低,缺乏产品创新的基础。
  (三)旅游产业要素的约束性
  现阶段,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十分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尚未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属于优良旅游资源的森林、水域的旅游利用受到诸多限制,加之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增加了旅游开发成本,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加之其他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在招商、落地和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令不少外地大型企业望而却步。例如东川区红土地的大地景观被一些艺术文化精英发掘为摄影家乐园后,游客量逐年增加,市场反应却延迟,当地乡村旅游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偶尔被个别企业作为投机对象,根本无法起到带动红土地乡村旅游产品升级、业态创新、提升发展的作用。
  三、昆明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城乡统筹,农旅互动。抓住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构建“三农”支撑旅游、旅游提升“三农”的良性互动格局。
  2、一县一题,差异发展。依托各县(区)农业基础、特产美食与文化景观,确立各具特色的主题(如寻甸草山畜牧游、石林撒尼村寨游),实现差异竞争、协调共进。
  3、依托“三农”,强本固基。通过现代新农民、农村、农业建设,培育特色创意农业、文化生态村寨,1rIpJz0Kb3GEva2y4bySbQ==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4、业态创新、产品升级。加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与引导,制定乡村酒店、营地、会所等新业态的建设与认证标准,丰富特色体验项目和参与性活动,完善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
  5、引进企业,借势转型。利用农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集团和相关企业的力量,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项目,实现乡村旅游业的转型。
  6、先行先试,政策突破。借助云南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机遇,集思广益,鼓励创新,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努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供给、中介服务、能力建设等问题。
  (二)主要对策
  1、加强农民创新和创业能力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旅游发展,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乡村旅游协会组织师资力量,加大农民创新、服务、经营、管理的培训,提高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夯实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基础。
  2、探索旅游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特色种养园区、乡村酒店和营地、乡村娱乐项目等领域的试点,探索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壮大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的力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培育特色村镇和创意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建设、申报省级旅游特色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镇)来推进村寨的景观化、特色化、旅游化,并借鉴北京、成都、杭州等地的成功经验,以磨南德、核桃园、苏撒坡等地为试点,促进创意农业逐步壮大。
  4、依托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推进业态创新。充分利用晨农、金江、斗南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和优势,发挥以石林台创园、安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宜良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代表的农业园区的作用,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
  5、推进土地流转和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改革。加强对基于休闲旅游功能的乡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研和探索,选取西山猫猫箐、团结龙潭、晋宁核桃园等地进行试点,在遵守国家法规、保证村民利益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改革。
  6、引进大型企业开发新型乡村旅游项目。总结北大营、星河温泉等旅游项目的经验,通过招商选资,引进有实力、负责任的大型企业介入休闲、娱乐、度假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和产品的体系化。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昆明市应正确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困境及其根源,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加强理论研究,开展试点示范,推进资源依托、开发主体、制度安排等领域的创新,精心打造突出昆明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参考文献:
  ①熊凯.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本文系昆明市旅游局项目“昆明市乡村旅游规划”(昆明市旅游局委托)阶段性成果〕
  (郑燕,1974年生,贵州贵阳人,昆明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美学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