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仍需重视农业基础

2011-12-29 00:00:00单菁菁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3期


  从201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出现明显上涨且速度逐季加快。2011年一季度,全国CPI同比上涨5%,其中3月份涨幅达5.4%,创近32个月以来的CPI最高涨幅。由于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此次带动CPI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稳定农产品价格成为保持CPI稳定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正确把握农业生产走势,采取有效措施兼顾“短期物价稳定”与“长期市场平衡”,不仅对稳定市场、抑制通胀具有重要意义,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能否健康顺利地推进。
  一、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始于2010年的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虽受天气异常、自然灾害、人为炒作、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等短期性常规或非常规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农业生产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需求、高成本的“双高”时代。
  从需求角度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直接拉动了食品类消费的增加。如2004—2007年我国农民工的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2.8%、6.5%、11.5%和20%;2006—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7.4%、9.5%、8.0%、8.5%和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10.4%、12.2%、8.4%、9.8%和7.8%。占社会主体的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使全社会对肉、蛋、奶、果、酒、饮料等农产品,特别是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量不断增加,食品类市场需求总体呈刚性增长态势。
  从成本角度看。首先,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很多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农业领域频现“用工荒”,农村劳动力价格大幅攀升;其次,受国际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农用柴油、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涨幅较大,生产资料成本明显增加;第三,伴随着全国性城市扩张,大量农村土地被占用,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稀缺,土地租金价格节节上涨。
  因此,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反映到市场上会出现相应的价格波动,但从总体上看,在需求增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逐步趋升却是长期性和趋势性的。这既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农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符合广大农民对冲务农成本增加和真实反映农产品价值的合理诉求,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发展、市场繁荣和物价稳定。“民以食为天”,作为基本生活品的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如果上涨过快,会给社会大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进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农产品价格过高,而是其上涨速度过快。而要稳定农产品价格,必须首先加强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强化农业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更需加强农业基础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偏向”问题,如拉美、东欧、前苏联等,以牺牲农业来加速工业化、城市化,造成农业衰退、农村凋敝、城乡差距拉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及时采取了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施大规模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先后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农业法》、《农业计划调整法》、《农业灾害辅助法》、《紧急农业金融救济法》、《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等,从法律制度层面,对农业资源要素整合、产业组织、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扶持农业生产,稳定国民经济。
  德国从二战后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进行大规模土地整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发展实行强有力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支持。同时,建立小村镇发展援助机制,每年从大都市中提取一定资金专项扶持小村镇发展,对落后的农业地区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
  韩国于1970年开始发起“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