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思路

2011-12-29 00:00:00黄志龙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3期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基本前提。我国银行业已经具备应对利率市场化负面影响的能力。然而,与各国10—15年的利率市场化完成速度相比,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过于缓慢。长期利率管制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获得长期垄断利润,丧失业务创新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长期负利率,侵蚀了居民财富的实际购买力,与扩大居民消费目标不符;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建议加快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央行引导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利率格局,逐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然而,除了2004年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外,“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尤其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上还维持在2004年市场化程度上。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正在加速推进,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也提上了政策议程。然而,从理论和各国实践看,这些改革的最终完成都必须以利率市场化和消除国内金融压抑为前提。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已成为推进其他改革的重要瓶颈。
  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渐进有序的改革要求利率市场化先行
  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验表明,渐进有序的改革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二选择。“渐进有序”改革理论一般性原则是:先控制通货膨胀,解决财政赤字,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然后取消信贷配给,银行商业化运行,最后是放松利率管制,消除金融压抑。金融部门对外开放上,一般是经常项目开放先行,然后是资本项目开放。内外次序上,一般原则是:利率市场化之后,资本项目才能完全开放。这一共识是在总结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得出的,中国经济改革也正在沿着这条路径前行。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具备较好的微观基础
  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健康运行是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2004年,中央政府以450亿美元注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启动国有银行改革,至2010年7月农业银行成功上市,我国银行业改革已基本完成。目前,我国银行系统不仅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3月,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越100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主要国有银行的市值、盈利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超过监管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标准,远远超出了《巴塞尔协议II》的各项标准。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业国际经营也实现快速发展,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依赖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大举并购海外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化经营的市场空间,招商银行紧随其后,也逐渐成为股份制银行走出国门的实践者。因此,以当前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拨备覆盖率和日渐完善的监管,基本具备了承受利率市场化带来负面影响的能力。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早,但进展缓慢
  党的十六大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
  1996年,我国开始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十一五”期间,除了2007年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外,其他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停滞。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国际经验看,全球大部分经济体都在10年左右完成利率市场化。美国在1970年6月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至1983年10月,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前后经历13年。日本1976年废除日本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至1991年取消所有存款利率限制,前后经历了15年。印度1988年将贷款利率上限改为下限,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至1997年取消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前后经历9年。智利于1977年启动改革,至1987年取消存款指导性利率,前后经历了10年。我国情况是,1996年启动改革,至2004年利率市场化取得重大进展,随后进入基本停滞阶段,至2010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走过了14年,存款利率上限仍处于管制状态,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展过于缓慢。
  二、长期利率管制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长期利率管制维持了银行业的垄断利润
  当前,我国银行业主要收入来源80%以上来自于存贷款利差。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长期维持2.5—3.5%利差,商业银行借助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大规模扩张贷款规模,实现远高于各行业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垄断利润。2010年,我国银行业实现了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净资本利润率19.2%,远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资本利润率10.2%水平,其中四大国有银行总利润占全国500强企业总利润的24.3%。
  (二)长期利率管制导致实际利率无法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是信贷市场扭曲和居民存款长期负利率收益的原因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对于市场利率起到引导作用,但市场化利率对信贷市场起调节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利率管制是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重要原因,加上中央银行利率调整迟缓,使得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长期维持负利率收益,这对普通居民财富造成严重侵蚀。据不同方法测算,负利率使得居民储蓄每年损失7000亿至2万亿元。当前,负利率实际已成为居民储蓄向银行业和国有企业提供的一种垄断性补贴。这一现象显然不符合我国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目标,并成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长期利率管制不利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是地下金融泛滥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银行信贷的企业覆盖率,大企业100%,中企业90%以上,小企业5%以下。银行业对企业贷款条件标准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制定的,小企业能达标的极少。导致这一问题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率管制。由于长期利率管制维持了银行业的垄断利润,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创新服务意识薄弱。如果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差势必收窄,银行盈利压力陡增,商业银行势必下沉到基层,扩大盈利基础,逐渐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正规金融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缺位,使得地下金融的泛滥,变相提高贷款成本、甚至高利贷的现象屡禁不止,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资金成本方面处于不对等竞争状态。据天则经济研究所测算,2001—2009年,名义利率扣除通胀因素后,国有企业实际利息率仅为1.6%,而其他企业加权平均实际利率为4.68%,国有企业因此而节约27539亿元的利息成本,占其名义利润总额的68%。
  (四)长期利率管制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已获得近150个国家的认可,但是仍没有获得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承认。美国商务部认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指不按市场成本和价格规律进行运作的国家,它对市场经济有六个具体认定标准: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商务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利率管制无疑提高了“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
  我国早在2005年,就确立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建议加快推进这一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创造条件。
  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