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1-12-29 00:00:00林中萍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3期


  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以下同)、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信息化应用的新模式,是对现有信息产业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一、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潜力巨大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继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思路,是适应经济科技变革、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据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我国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潜力巨大。
  (一)国家高度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工作,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与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同步启动了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尽管我国目前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了同步,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形成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典型的示范性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
  我国已具有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的能力,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在高频领域,国内厂商在产品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上均已达到国际水平;在超高频领域,国内的产业链仍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在微波领域,国内企业还多处于研发阶段,成熟的产品和批量化的产品都比较少。
  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范初见成果,物联网相关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
  (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在物联网体系中,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形成全球物联网的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项目涉及电子票证与身份识别、动物与食品追踪。药品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管理、电子通关与路桥收费、智能交通与车辆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危险品与军用物资管理、贵重物品防伪、票务及城市重大活动管理、图书及重要文档管理、数字化景区与旅游等。
  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批专项课题中就包括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空中接口安全机制及其应用,超高频读写器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超高频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开发与产业化,适用于实时定位系统的射频识别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射频识别标签动态信息实时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在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应用以及在出口商品质量追溯与监管中的应用等七个课题。
  铁道部射频识别应用已基本涵盖了铁路运输的全部业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铁路1.7万台机车和70.8万辆货车上安装了电子标签。在机务段,局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大型货运站、车辆段(厂)安装了地面识别设备2000多套,并开发了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对铁路列车、机车、货车的实时追踪。
  卫生部射频识别主要应用领域为卫生监督管理,主要是医保卡、检验检疫等,已完成了“948”国家牛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正在开发建设冷链物流(冷鲜水产品及出口菌菇)示范项目等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以及医院对病人、医疗器械、药品及病源的实时动态及可追溯管理,以及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也有所突破。
  我国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正在从以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超高频、微波应用拓展。
  据2010年5月6日在天津发布的《中国RFID与物联网2009年度发展报告》的成果,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的射频识别技术已在我国形成产业链。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天津、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地建立了RFID产业园区。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的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
  (三)网络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的电话和宽带用户、互联网网民数均达到世界第一,行政村99.9%通电话,91.5%同互联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全球最大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的高覆盖率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商用,在网国产设备和自主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信息网络战略性基础作用日益突出,电信业对GDP直接贡献率平均达到1.8%,资费不断下降,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有能力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经济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问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虽然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差距不大,有着同发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仍较薄弱,在基础平台和关键技术方面存在差距。
  2、标准体系的建立问题
  物联网概念,所涉及的技术和包罗的对象十分丰富。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虽然当前世界上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和技术力量正在积极地从事着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要真正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3、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问题
  信息是有价值的,物联网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也不例外。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本身的无线通信特点和物联网本身所具备的便捷信息获取能力,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数据管理存在漏洞,物联网就能够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所遁形”。可能会面临黑客、病毒的袭击等威胁,嵌入了射频识别标签的物品还可能不受控制地被跟踪、被定位和被识读,这势必带来对物品持有者个人隐私的侵犯或企业机密泄漏等问题,破坏了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的要求,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工作完全陷入崩溃,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4、产业化及商业模式的完善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参与意愿强烈、发展很快,但其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尚处于初级阶段,且物联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技术、资金、政策的融合及物联网对产业链上所有涉及节点的整合,目前物联网应用的商业规模还不大、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虽然物联网在上海建设的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停车收费系统以及即将服务于世博会的“车务通”、“e物流”等项目实现了一些小范围的实践应用,但是物联网本身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推广应用体系,且国内的物联网系统不但没有与国际接轨,而且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均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地址资源缺失严重。
  
  二、加快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
  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基础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2010年2月初,中央政府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其负责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于10月10日由国务院公布。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学习日本、韩国和欧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在制定之中。通过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使“感知中国”有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基础技术研发方面有所突破、物联网企业被引导进行更为合理的投资、相关的终端和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加快追赶物联网领先国家的发展步伐。
  (二)实施重大专项,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物联网作为下一代信息网络的主体,其包括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感知技术等众多技术融合的综合体,关键技术包括因特网技术、EPC/射频识别技术、实体标记语言(PML)开发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在物联网产业的起步阶段,由于收益不明朗,研发投入大,民间资本投入动力不足,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十一五”期间已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列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领域,力图由财政投入资金为主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在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阶段,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应以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为重点,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与此同时,着重推出一批支持物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并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积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经营管理、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经验。
  (三)加快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
  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尽管我国的“传感器网络数据描述规范”、“传感器网络节点中间件数据交互规范”、“传感器网络网关技术要求”、“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及接口”等4个传感网标准计划项目已经列入工信部《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但统一协议标准的缺失仍然严重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针对国际上物联网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四)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物联网发展速度除了受到技术成熟度制约外,还受市场需求因素的左右。在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少,并且面临技术和产品成本太高的问题。因此,政府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除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作用,还要加快降低技术应用成本,促进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因此,通过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来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完善产业链,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林中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