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国际产业合作模式与路径创新

2011-12-29 00:00:00傅远佳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6期


  目前,国际产业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在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产业合作发展势头强劲。
  
  一、北部湾经济区国际产业合作发展态势
  
  (一)合作领域
  1、农业合作
  农业生产技术合作。广西农业专家多次在越南、文莱、泰国和老挝等国举办各种培训班,内容涉及杂交水稻和玉米种植、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疫病监测控制、水稻机械化生产、马铃薯丰产栽培、农村能源与生态、食药用菌生产和种子管理等。与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开展示范性项目,包括水稻、玉米、月柿、沙糖橘、蜜橘、夏橙、桃、李、枇杷等的生产技术,建立了桑蚕试验育苗基地。
  农产品贸易。随着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以及《货物贸易协议》的生效,极大促进了双方农产品贸易发展。一方面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质优大米、木薯片、龙眼、西瓜、火龙果、棕榈油等热带农产品大量通过北部湾经济区的关口进口,同时北部湾经济区的柑橘、蔬菜、中药材、农机、种子、农业生产资料等产品纷纷挺进东盟。
  农业投资。自2004年自贸区建立以来,东盟投资广西农业及加工项目36个,投资额11.86亿美元,合同外资4.04亿美元。北部湾经济区已有20多家农业企业到东盟投资农业项目,投资额超过2亿多美元,开展甘蔗、木薯种植加工,建立自己的海外原料生产基地等。
  2、工业合作
  贸易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双方贸易的产品结构已经从农产品转向为工业产品,从低值易耗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并且数量和品种在逐步增加,其中以石油产品、电子产品、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有较大的重叠。
  工业投资。相互投资是双方合作重点之一。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一直是东盟投资的主要领域,且以生产加工类项目为主。目前,东盟在北部湾经济区直接投资的90%以上来源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
  技术合作。双方在科技领域合作潜力巨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在制糖、汽车、冶金、食品、医药、林浆纸一体化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产业。在这些领域,有的东盟国家仍然比较落后,如东盟新成员。在今后几年,双方将会加快技术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共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东盟国家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北部湾经济区投资的新形式,目前已有多个工业园项目在建设中。中马钦州产业园是马来西亚在中国设立的首个产业园区,该园区的产业定位为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及新材料、现代服务业。
  3、服务业合作
  旅游业合作。中越联合公报中曾提出要建立边境地区旅游合作区,这是开展边境服务贸易很好的一个平台,双方旅游合作发展非常讯速,来自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游客不断增多。作为当前中国—东盟唯一跨国海上旅游航线—广西北海至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航线自上世纪90年代开通以来,累计开航1300余次航班,接待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
  金融业合作。目前双方金融合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广西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区,以人民币区域化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完善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机制,这为东盟各国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物流业合作。近年来物流合作发展速度非常快,北部湾经济区充分利用“三区一中心”保税物流体系政策优惠,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国际航运、港口物流、国际物流业,初步形成了若干有影响力的中国—东盟物流基地和商品集散市场。
  教育合作。双方在教育服务方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上,北部湾经济区现已建立了多个面向东盟的人才培训基地,如钦州学院面向东盟的国际型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等。
  (二)合作态势及特点
  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产业合作态势具有以下特点:从合作基础来看,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分水岭已现,但农业作为产业合作的基础勿庸置疑;从合作发展来看,尽管三大产业都有合作,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偏好,工业明显居于主导地位;从合作潜力来看,服务业则显示了巨大的优势。
  
  二、北部湾经济区国际产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迈克尔·波特曾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指出了影响两个经济体国际产业合作水平的六大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及同业竞争,市场机会和政府。其中,前面五个是微观自主因素,是分散的,是市场因素,不可控制的,第六个是具体的可控制因素,是政府因素。因此,就操作性角度来讲,两个经济体国际产业合作的水平跟市场和政府组合而成的产业合作模式相关。
  根据市场和政府在区域产业合作中的作用大小,区域产业合作的协调机制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纯粹市场机制模式、中央计划模式以及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政府—市场”型模式。东盟是一个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南南型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东盟强调国家间绝对平等和不干预内政原则。这种原则有利于他们政治上的合作,却不利于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基于此,北部湾经济区国际产业合作应当选择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政府—市场”型模式。
  
  三、北部湾经济区国际产业合作的路径创新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结合各方经济发展现状及资源特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包括对区域性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指导协调措施,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和服务功能。
  二是整合财政资金支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各种官方和民间的发展资金项目繁多,数量不一,在使用上缺乏组织,投资较为混乱,有些项目欠缺资金,有些项目又重复投入。政府应出面整合各项资金,将分散的各种投资资金集中使用,投向重点项目,在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培养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占据市场制高点,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搭建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的平台。政府可通过各种形式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和公共平台,建立面向东盟的国内外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进行国际市场选择及决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数量和规模。各级政府应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支持各行业的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组织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加强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合作,倡导发展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主的大型合作项目,确保参与合作的所有企业从中受益。
  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要推动市场改革进程,积极融入到多边贸易体制中去,改善投资、贸易政策和法规框架,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为企业投资提供便利,为区域国际产业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有效加强企业的主体作用
  一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培养更多的懂东盟语言,熟悉自贸区市场行情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与高校职校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引进中高级服务人才等方式来实施。
  二是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区域国际产业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它要求更为广泛的统一与协调。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是大家较为容易接受的、可共同遵守的规则,必须按照国际企业的管理规范、国际标准体系、市场需求和经销惯例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全面系统地按国际规律办事。
  三是加强企业的对外联系与沟通。在双方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企业的交流合作,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国际产业合作中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来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四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北部湾经济区的经贸环境,将国际化因素加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来,制定国际发展战略和相关的国际营销策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吴云,李代信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参考研究,2011(11);34-41
  ②毛志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境与路径”(编号:201010XL447)阶段成果〕
  (傅远佳,1962年生,广西灵山人,大连海事大学国内访问学者、钦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