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全球化机遇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011-12-29 00:00:00王宏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6期


  摘要: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深了不同国度间的政治互信、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提出全球化趋势下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坚持和平发展模式、密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借鉴西方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对外开发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与世界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全球性发展的大潮之中。全球化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直接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直接流动,为中国利用外资和发展经济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一是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外资,在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上寻求资本资源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更具实力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从而可以引进或得到先进的技术、营销技能和管理经验;三是有可能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展,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
  (二)加深不同国度间的政治互信
  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形成开放的政治体系,使各国在政治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同时,全球化将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弥补不利于国际竞争和民族生存的信息差和制度差。
  (三)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是向西方文化的全球趋同,而是东西方不同质的文化不断整合、重构、融合、创新的过程,未来文化的多元性将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等差异而长期存在。同时,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中体现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树立知识经济观念、效率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新的文化观念。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华文化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与世界文化相融合。
  (四)形成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
  在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条件下,世界经济、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政策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主题。我国在可以预见的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下,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目前的国际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全球化趋势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捕捉机遇,化解挑战。改革开放是我们应对、驾驭全球化的基本国策,是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要谋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胡锦涛在2007年10月15日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引进国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方面成效显著。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应更加重视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坚持和平发展模式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充分表明,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密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
  加快推进全球化,对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全球化是在原有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这就有可能给我国造成发展中的障碍。全球化的双重效应对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大小和强弱随各国的政策选择而有所区别。全球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如何通过选择和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可能的消极现象。就我国而言,要利用已有的国际规则,扫除面临的障碍,就必须与全球化的主导者——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
  (四)借鉴西方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邓小平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世纪进行新的创新,才能顺利建设成功。”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自觉融入到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把握发展的机遇,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性举措。
  在全球化的浪潮面前,中国只有挺立潮头、迎接挑战,才有可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强盛大国。
  
  参考文献:
  ①万文丽.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J].当代经济研究,2004(02)
  ②李健英.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我国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础[J].南方经济,2000(01)
  ③汤在新.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1 (02)
  ④曹新. 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的几个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1995(05)
  ⑤肖延方,孙新雷,尹效华.马克思宏观调控理论和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
  (王宏伟,1975年生,河南项城人,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