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的影响

2011-12-29 00:00:00龚庆秀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6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30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现状,通过相关性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的影响,旨在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普遍存在的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为“广西”)为例,试图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剖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旨在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广西城乡收入分配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具体来说,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980年的人均173元增长到2009年的3980元,增幅为基年的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55元增长到2009年的15451元,增幅为基年的33倍。从最终分配的结果来看,城镇收入的增长快于农村,增幅为农村的1.5倍。
  为了进一步明确广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动态过程,我们从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下同)来进行测算。
  将广西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变化放在中国城乡改革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发现,城乡变化的差距与政策基本吻合。如图1所示,自1980年以来,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出现了一个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其变动轨迹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1981—1983年期间,农村普遍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生产热情急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2.63缩小到1.69。
  其次是1984—1994年期间,国家改革的重心向城镇转移,国企的改革使得企业的效率提高,利润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工资水平得到大幅度增长,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由1984年的2.11上升到1994年的3.60。
  第三是1995—1999年期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两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纯收入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5年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3.31下降至2.58。
  第四是1999—2009年期间,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工业出口得到快速的发展,工业增长趋势良好,整个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所以城镇居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又从3.13扩大到历史的最高水平3.88。
  
  
  
  二、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三大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GDP由1980年的97.33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增长到2009年的7759.16亿元,增长了78.7倍。其中,第一产业由1980年的44.0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458.49亿元,增长了32.1倍;第二产业由1980年的30.7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81.54亿元,增长了108.9倍;第三产业由1980年的19.0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919.13亿元,增长了152.4倍。从增长速度上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最慢。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在1980年的比重为45.3%,两年后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48.9%,从1995—1997年第一产业也出现了短暂的上升,在其余的两个不连续时间段里基本上保持着递减的态势,2009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8.8%,是历史的最低水平。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历史基础较第一产业低,1980年二者的比重分别为31.6%、23.1%,并且两者表现出的变化规律极其相似,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30年的或升或降的过程中,每一次的峰值都比原来的高,说明它们都在稳定地发展(见图2)。
  从产业类型上分析,1988年以前产业类型为“一二三”(即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1989 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出现了更替,产业类型发展成为“一三二”。1993年为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工业高速增长和第三产业有力跟进,使得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的类型,表明广西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一)分析方法
  本文在测度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时,用到了统计学里最常用的测量两个定距变量相关性的指标——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两个随机变量X、Y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Xi、Yi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第i个样本值;X、Y表示两变量的平均值。
  相关系数r∈[-1,1]。当r>0时,表示两个变量正相关(即二者同向变化),当r<0时,表示两个变量负相关(即二者变化方向相反);且r的绝对值(|r|)越大,说明两变量的相关程度越高,关系越密切。
  (二)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选择的样本区间为1980—2009年连续3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2010年的《广西统计年鉴》。由广西各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计算可以得到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记作变量Y;由广西各年的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数据,计算可以得到1980—2009年广西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记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X1、X2、X3。
  (三)数据分析
  为了综合评估三次产业结构的因素在广西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以1980—2009年广西城乡收入比率(Y)为因变量,反映城乡差距水平,选取广西相应的各年的三次产业的比重X1、X2、X3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15.0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给定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0.01,软件运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1980—2009年的城乡收入相对比率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858、0.795,双尾显著性水平都较高,说明广西的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作用。具体来说,城乡居民收入比与第一产业的生产比重X1负相关性较强,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正相关性较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广西的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分别为45.3%、31.6%与23.1%,而2009年的比重却为18.8%、43.6%和37.6%,可见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最终使得城乡差别越来越大,这种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城乡差距是广西城乡收入相对比扩大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广西城乡收入比率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负相关系数很高(-0.946),说明广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过低造成的。另外,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795),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工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计量分析的结论与实际经济情况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
  在现行的收入分配体系下,只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参考文献:
  ①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9-11
  ②孙凤莲,王薇薇等.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收入增长变动轨迹研究[J]. 新疆农垦经济,2008(9):15-16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
  (龚庆秀,1968年生,广西贺州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