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但积累的矛盾也成为影响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与面临着的诸多结构性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内外需关系、三次产业之间关系失调、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等,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 ,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改变上述“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直接导致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一)“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名义高度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不足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要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么即使是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等角度来衡量。总的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基本上分享了经济的增长效应,但分配效应和就业效应不理想,环境效应问题比较突出,并且在总体上具有名义高度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不足的特征。
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名义高度化比较快。一是以制造业占GDP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结构中机电产品等深加工部门比重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等方面来衡量,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断升级和高度化的特征,并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二是产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装备制造表现尤为突出。根据Rodrik研究,中国出口品的复杂程度与发展水平比中国高3倍的国家相当。
另一方面,我国实际高度化明显不足。一是我国自主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在核心技术、设计、软件、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模具、供应链管理、销售和品牌等环节上,多数依靠进口或被跨国公司所控制。二是资源和能源消耗比较大,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7%,与美、日和德等3国相比分别低20.28、8.73和3.32个百分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火电供电煤耗高14.1%,吨钢能耗高9.5%,水泥综合能耗高24.4%,乙烯综合能耗高56.4%。三是加工深度不足,初级产品比重比较大。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的优势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阶段,半成品从比较劣势上升为初具比较优势,重要零部件产品还处于劣势,但劣势程度在不断缩小。
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之下,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并不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而主要是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关键环节缺失问题。在产业链上体现为过度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居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咨询、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和品牌等关键环节薄弱,在产业结构上体现为加工制造业的过快扩张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
(二)“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导致投资、消费与出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