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上半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为经济结构调整赢得了必要的空间;农业生产保持较好势头,以水利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快于工业增长速度;中西部地区增长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等等。但总体上看,结构调整步伐与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有三点:
其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收入比重过大,居民收入比重偏小的问题仍在继续。2011年上半年,GDP按现价计算名义增长17.8%,同期财政收入名义增长31.2%,这意味着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继续上升;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3.2%,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名义增长20.4%,实际增长13.7%。由于农民纯收入在居民收入中仅占20%左右,农民现金收入的快速增长并不足以改变居民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的状况,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无论是按现价计算还是按可比价计算都在继续下降。
其二,需求结构中,虽然三大需求对GDP拉动作用协调性有所增强,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的状况仍在继续。2011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3.1975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连续突破高位,贸易顺差仍是外汇储备数字继续走高的重要原因。
其三,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仍在继续;第二产业内部,资源型产业需求强劲,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201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低于GDP增长速度,意味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在下降vQYRQGlRyX6KysIL/ZXaKQ==。2011年上半年,资源型行业利润高于加工制造业,意味着资源供给偏紧。全国有半数以上省市区2011年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入二级预警,有5个地区较之一季度预警等级提高,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并确定为今年下半年9项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下大力气”和“加快”两个用词值得我们仔细琢磨,认真对待。
如何“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本期编发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和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避免政府越位和错位。经济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行为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和不错位,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期刊发高尚全同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文认为,当前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还是市场不足,改革不到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摆正。本刊认同这一观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种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还是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过深地介入具体经济活动导致市场信号扭曲的结果。因此,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不应是政府直接“加快”某些产业的发展,而是“要下大力气”梳理导致结构扭曲的体制机制原因,“下大力气”改革导致结构扭曲的体制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正确的信号,结构调整则应在正确的市场信号引导下由市场去自主完成。
二是结构调整中,市场不能完成的任务政府要及时补位,避免缺位。正如高尚全同志指出的,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也有失灵的地方。搞市场经济必须要加强政府监管,没有一个严格的政府监管,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本期刊发的金碚同志的文章《要把转型升级的创新想象空间更多地留给企业》也对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应该做什么有些具体探讨。
三是结构调整中,对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发展趋势政府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给予引导。本期刊发王岳平同志的《以突破关键环节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文对此做了系统探讨。
最后一点,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结构调整的主动权交给企业。正如金碚同志指出的,转型升级归根结底是创新。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期望的转型升级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给企业留下了多大的创新想象空间。企业面临着最现实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对创新具有最切身的感受,可以说,创新关系到它们的身家性命,所以,企业是创新动力的最强盛源泉。只要给企业以充分的创新想象空间,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一定会有乐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