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费从理念到制度

2011-12-29 00:00:00孙炜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8期


  一、对主流经济学引导下消费方式的反思
  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科学,它对人类工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它也对人类的消费模式乃至所造成的环境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理性经济人”就是追求并且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包括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市场机制的强制约束下,个人的逐利行为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行为。根据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结果消费异化成一种刺激生产、追逐利润的因素,使消费获得了无限扩张的性质,导致大量无意义的消费,极大地增加了物质消耗,同时污染了环境。
  (二)有效需求不足假设
  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都有边际消费递减的倾向,再加上人们对流动性的特别偏好心理,导致社会总需求低于总供给的水平,经济萧条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国家必须通过宏观干预的方式来刺激总需求,以促进GDP的增长。为此,怎样促进消费就成为社会经济关注的焦点。本来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在一定期限内是有容量的,但在以GDP的增长为核心的政策导向下,政府人为地打破这种市场容量的限制,各种资源处于被充分动员的状态,由此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及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三)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率中心论
  主流经济学认为通过市场竞争及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配置资源,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而,只要能够获得最大的福利,无论是微观个体的行为还是社会整体的行为,都是有效率的。所以,消费的最大化是具效率的行为,是受到鼓励和提倡的行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主流经济学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在其价值观的引导下,人类的消费模式是一种极度扩张的消费需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线性模式,消费行为的加总性和累积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消费行为上,追求以数量为主的高消费、一次性消费;在消费性质上是不公平消费,因为当代人的过度消费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在消费价值观上,追求象征意义的炫耀性消费,视其为自我价值的社会认同方式,导致社会高度物质文明和相对低下精神状态的畸形发展。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考察,主流经济学倡导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将自然视为可供人类任意支配和使用的客体,目的只有一个,增进人类的福利,使其最大化,而没有意识到,人类也只是生态圈中的一份子,任何生命体,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在内的整个自然界都有其主体权利和固有价值,人类对自然界负有道德义务。所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及生产的互动,天然地剥夺了“生态”的权利。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可持续,更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巨大沦丧。因此,必须建立起以“生态”为中心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二、低碳消费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消费方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以对环境及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发展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没有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消费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主要表现在:
  首先,低碳消费是恒温消费和经济性消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气候的变化有关,低碳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它是经济性的消费,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现有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其次,低碳消费是新型消费和清洁性消费。低碳消费鼓励研发和消费低碳产品,消费新能源,提高消费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它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并有利于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三,低碳消费是安全性和适度性消费。它要求消费以安全和健康为前提,避免消费者因个人的消费行为而给他人及生态带来负效用,因此,它又是具备社会责任的消费;它要求把消费水平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坚持以需要、够用为本,减少无意义、无益、没必要和愚昧有害的消费。
  人的消费不应仅具有经济理性,还应具备生态理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连带环境责任和生态伦理,因此,消费者的经济决策约束条件不仅只是收入的预算约束,还要包括环境成本约束,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要演变为功能导向而不是数量导向。正因为如此,消费者的行为就绝不仅仅只是个人或家庭分散决策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三、践行低碳消费的制度建议
  (一)创设低碳消费引导制度
  第一,政府应率先低碳化运作。如,减少公务用车数量,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等;在政策导向上,改变以GDP为唯一指标的经济工作评价体系,并将其制度化为各级政府的问责制;同时,政府要突出强化公共传媒的责任,将传播低碳消费理念制度化,让低碳消费成为公德教育或政治理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各级各类大众传媒研究制定可行的责任制。
  第二,在学校层面,将传播可持续的低碳理念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战略高度,这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的和基础性的举措。通过教育理念的导向性作用,持续性地引导国民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第三,在大众传媒层面,强调研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层次及传播效果的运行机制,形成以传播层次为核心的机制。因为,划分不同层次的传播对象可大大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和效果。例如,对政府机关及企业负责人在传播的内容、途径、手段等方面就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同;对高校大学生、研究生的传播方式与内容又与农民、服务员、建筑工人不同,所以,以传播层次为中心研究理念传播的可行制度才是合理之举。
  (二)建立低碳消费激励制度
  对资源环境实行有偿使用,制定合理的价格,改变“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错误消费价值观,主要的措施包括:一是实行课税。即对消费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品收税,使环境外部损失的成本内化于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会由于成本的提高而减少对该类商品的购买,从而促使厂商减少该类产品的生产,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二是采用押金制。通过押金,防止消费者随意丢弃和加速使用耐用消费品,延长消费时间,减少购买次数,建立垃圾合理丢弃、归类放置的绿色意识。三是建立责任承担制。高碳消费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负效用,所以消费者必须为此承担连带责任,可以采用罚以重税、吊销有关资格证书等手段。四是征收高碳产品垃圾污物处理费,通过收费规范和限制消费者的不可持续消费行为。五是实施奖励制度。除了惩罚、追加成本的负激励外,还应建立正激励制度,以鼓励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消费。例如对购买、消费低碳商品给予折扣、低息或免息、低税或免税等。
  (三)完善消费立法制度
  我国专门规范此类消费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因此必须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消费者低碳消费的责、权、利。因此,要建立和推行可持续的低碳消费制度,就必须在相关法律中对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使消费者选择可持续消费的方式成为一种义务,强化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此外,还要特别加强对生产者行为的立法约束,毕竟,法规类的工具对于家户消费行为的规制仍是有限的,执行起来也不易。所以,政府通过立法对企业产品施加产品标准或在其产业链的上游增加限制来影响家庭消费模式反而更容易奏效。
  
  参考文献:
  ①张静. 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21—322。
  ②陈晓春. 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年4月21日,第010版。
  ③铁铮,杨品舒.低碳经济理念传播任重道远[J].绿色中国,2010年第1期:45—46。
  ④张静. 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25—326。
  (孙炜,1974年生,广东珠海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宏微观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