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中原经济区是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重要规划,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中原经济区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了五项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中原崛起 战略任务
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拓展和深化,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①。2011年初,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把中原经济区加快建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坚持走“三化”协调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普遍是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因而出现了耕地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
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原经济区的责任所在;作为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基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显然不能再走牺牲粮食和农业的老路,必须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形成以城带乡、以农兴工、以工促农、产城融合的新格局。
一是要破除阻碍农村、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健全对农业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等。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和行政社会管理,积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三化”协调的新途径。三是以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转变传统的点式扩张方式,将中心城区与周边有条件的县级城区作为城市组团,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资源整合与调整升级,在优势领域努力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避免“遍地开花”办企业的老路,吸引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五是因地制宜地划分和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的主体功能区。如黄淮海平原等发展农业有着天然优越条件的地区,则应注重助推其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工业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当作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二、发挥“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作用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中央把中部崛起定位为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样的定位充分考虑了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全面具备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条件,符合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
一是建设粮食核心区。这与不以牺牲粮食、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思路相契合。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力度和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在政策和资金上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提高粮食的加工能力,构建现代化粮食储备和物流中心,将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
二是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开发利用水平,做大做强精深加工,依托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优势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构筑符合国家区域战略定位、满足市场需求、优势互补的原材料工业新格局②。
三是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中原经济区重大技术装备、交通设备制造业的优势,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增加对包括成套设备、工程设备、农业机械、汽车制造在内的一些产业的研发投入,规划布局一批重大装备本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工业中的“母机”、夺取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四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推进公路、铁路、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发展,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和提升以郑州为枢纽的“米”字型交通网络,提高区域通达程度、降低区域运输、通讯成本和商务成本,吸引更多的产业向中原经济区转移。
三、不断破解“三难”
一是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发展需要钱,转变需要钱,调整需要钱,民生需要钱。实现中原经济区重大战略设想,聚集资金是首要任务,有了资金,才能建设项目和发展产业,保障民生才有实力,才能为国家担当更大的责任。除了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专项配套资金,还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金融促进发展,通过发展吸引更多资金,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是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从远景规划来看,整个中原经济区最终将吸引近4000万人转移到城镇。要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动力,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目前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局面;做大做强劳务输出的同时实施回归工程,形成外出就业与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适当加大承接占地少、用人多、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力度,增加就业岗位供应量。
三是破解“民生怎么办”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中原经济区,就是要按照重在为民的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从“小事”抓起,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入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逐步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维护社会稳定,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建设中原经济区带来的实惠。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经济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增长,这也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目的所在。
四、坚持发挥文化优势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衡量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独特优势,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
一是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打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束缚和行业壁垒,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将潜在的、分散的优势,变成现实的、综合的优势。
二是培育优势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优势产业。
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文化产业的开发方向,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高水平转化。
四是提升文化的品牌效应。目前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河南为例,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汴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今后应当进一步挖掘品牌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同时加强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五、建设全国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地跨四大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太行山三大山脉和黄河湿地对于涵养生态、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构筑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将对维护全国生态稳定和平衡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积极建设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加强天然林保护、平原沙区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山丘区退耕还林、黄河生态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等生态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
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依法关、停、并、转污染严重企业;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工业生态园区、农业生态园区,构建全方位的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节能减排奖惩制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喻新安. 中原经济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②工业和信息化部. 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Z].2009
③中共河南省委河南人民政府.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Z],2005
(苗洁,1983年生,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