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2011-12-29 00:00:00孙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8期


  应对气候变化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政治性议题。在减排和低碳的呼声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并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既是我国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要求。
  一、应对气候变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谈及气候变化,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碳减排承诺,这也是国际气候谈判的焦点。当前谈判陷入碳减排“沼泽”,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过早和过多地分担应对气候变化成本。在第一期减排承诺无法完成的前提下,第二期减排承诺也无法达成共识。谈判的艰难前行似乎表明了各国政府在气候问题方面的犹豫和退缩。但实际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现实,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推行绿色新政,大力投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项目,以调结构促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低碳增长。
  (一)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是造成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温异常变暖的主要因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大约280ppm增加到2005年的379ppm,①这源自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北美、20世纪的西方国家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对化石能源无节制地使用和对热带雨林等生态资源无休止地破坏,一方面使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使碳吸收量迅速减少,最终导致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从重视发展速度,向强调发展质量转变;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制度创新转变。归结起来就是不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高能耗、高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而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协调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可能在控制生产生活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对于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实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同追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系统具有全局性影响,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建立人类与地球和谐共生关系,为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需要依靠改变要素配置方式来实现,目的是要改变我国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状况,逐步消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制约性因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要求,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气候谈判压力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前列;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给新兴经济体设定减排目标为条件,要求“终结”《京都议定书》,将我国推上应对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在这个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然而,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其调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动态渐进过程,短期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客观上要求把发展速度降下来,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改变依靠消耗资源、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提高发展质量,为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中等偏低收入水平②,还有1.5亿人口处于国际贫困线以下。广大农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