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中国入世10年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贸易总量持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兴的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整体上看,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呈同向变动趋势。但“十二五”期间,有4项指标未完成目标值,其中有两项①涉及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领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实际出发,对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作了深入剖析,并依据解决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瓶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特征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状况与特征
1、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加入WTO以来,服务业的总量规模逐年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已从2001年的4436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1005亿元,增长了近4倍。从国内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0.5%上升至2010年的43%,10年间上升了2.5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从国内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来看,2001—2010年这10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要高于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且两大产业具备相似的变动轨迹。此外,作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率也有所提高。与第二产业相比,尽管这两项指标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差距逐渐缩小,并在较稳定的数值区间内波动。
2、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中国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渐增多,其从业人员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27.7%上升至2009年的34.1%,9年内上升了6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94年开始超越工业,成为中国吸纳就业人数第二多的产业,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壮大,而逐年缩小与农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差距。统计数据表明,服务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尤为突出。1978—2009年间新增劳动力3.78亿人,其中第三产业吸纳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17亿人,占全部新增劳动力的57.4%。而就行业法人单位数来看,2009年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为543.27万个,占当年全部法人单位数的67.9%②。
3、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优化
尽管总体上服务业的传统部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传统服务业占比呈下降趋势,而新兴服务业始终保持着稳定上升的态势,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2009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为36%,较之2001年的41%有所下降,而金融服务业增长则异常迅速,已成为仅次于批发零售与房地产的第三大产业,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具体来看,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逐年下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这种变动趋势与国际上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相符合,也意味着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化调整。
4、服务业开放范围逐渐拓宽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服务业开放的行业领域就不断增加。单从服务业内部行业开放范围看,中国的服务业开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截止2006年底,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③。在服务业利用外资方面,1997—2009年期间,绝大多数年份中外商在服务业领域投资所占份额不超过30%。自2006年来有所改观后,2007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1.43%,2009年达到42.79%,实现历史新高。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1、服务贸易的总量继续扩大
从总量上看,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868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贸易进出口额的13%。其中,服务贸易出口1286亿美元,同比下降12.2%;服务贸易进口1582亿美元,同比增长0.1%,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已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8亿美元,增长了近4倍。同时,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在世界服务贸易总规模中的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已从2001年的2.4%提高到2009年的4.5%。特别是从入世后的2005年开始,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2、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数据,2009年,旅游收入397亿美元,同比下降2.8%;支出437亿美元,同比增长20.9%;逆差40亿美元。同年,咨询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顺差迅猛增长,其中咨询收入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支出134亿美元,同比下降1%;顺差52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收入65亿美元,同比增长4%;支出32亿美元,同比增长0.1%;顺差33亿美元。2005年以来逆差规模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旅游、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的顺差增加导致的。尽管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扩大,但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项目额及其顺差的加大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在不断升级和改善。
3、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全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所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额约占整体产业收入额的12.2%,而大部分服务外包收入来自国内业务。2007年,中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金额20.9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8%。根据IDC中国研究数据,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发展迅速,2008年中国的离岸外包规模达到了6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4%。整体看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层次不断提升,离岸业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增长迅速。
二、当前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瓶颈剖析
(一)服务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在逐年提高,并且近几年都保持在40%以上,但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9%)存在较大差距,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约为70%以上)④,甚至还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约为55%左右)。
2、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重偏低
根据国际上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业势必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渠道。中国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虽然已经超过工业,但较之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差距显著(其平均水平为60%以上),如美国77.8%、英国76.3%、澳大利亚75%、法国71.5%等;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乌克兰56.4%、墨西哥58.6%、阿根廷75.1%。
3、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
新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是制约中国服务业层次提升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占整体服务业比重仅约47%,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同时,市场化发展水平低,如金融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市场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影响了各产业的优化升级及宏观经济的有效运行⑤。
(二)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偏低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水平,服务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较低。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之比为1∶10.25,低于同期国际平均水平(该比值为1∶4.2)。同时,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长期以来都低于5%,其中,2009年该比值为4.5%。此外,中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的局面始终未能扭转。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单从中国服务贸易产品出口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而金融、信息技术、版权服务等新兴服务部门发展缓慢,行业规模较小,如2009年我国运输服务与旅游服务出口额之和仍然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此外,服务贸易的区域结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在国内,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东部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在国外,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合计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
3、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缺乏对服务贸易统一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经营秩序规范,服务贸易的管理监督部门相互交叉,分工不明确,管理秩序混乱。此外,可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型行业划分标准及服务技术规范标准也不完善,使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4、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加大,就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而言,很多配套法律要么不具备可操作性,要么欠缺相应配套衔接的法律条文,使我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时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实窘况,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对GATS的运用程度不高,在多个方面与GATS规定的原则存在一定出入,这都亟待我们去正视并尽快解决。
(三)制约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发展层面的历史性因素
包括整体性服务产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需求、服务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服务经济型人才缺乏以及统计方面规范的计算口径尚未建立等原因。
2、政策层面的制度性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理念落后,导致各级政府重视不够;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缺乏关键领域改革的突破,比如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国企垄断土地二级市场招拍挂,颠覆了房地产市场本质上应有的市场逻辑,大大阻碍中国服务经济化进程;制度缺陷导致服务业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垄断盛行并有蔓延之势;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与法制环境不够完善,拖了后腿;不利于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和工业主导发展模式等。
3、产业层面的具体性因素
通过选取1990—2009年间服务业增加值、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服务贸易进口额作为研究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别做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得出如下结论:即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保障,服务贸易促进服务业的增长,服务贸易增速迅猛,得益于服务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在反作用于服务业快速成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服务产业基础的薄弱以及服务贸易拉动作用的不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二者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决定着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与结构。因此,服务业本身发展的不足将严重制约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近几十年来,国际服务贸易之所以高速发展,在于服务产业基础的奠定。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吸纳就业人员占比过半,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发达国家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已然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这也使得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越货物贸易,并最终在规模上超越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同时,服务业作为产业基础,决定着用于贸易的服务产品的类别,服务贸易的结构也随着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而有所改变。就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结构来看,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关键在于中国服务业基础仍以传统服务经济部门为主,并且在第二产业一枝独大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基本上是围绕着货物贸易做大来进行的,如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国际结算和金融汇兑服务等。因此,亟需中国服务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良性发展。
第二,服务贸易拉动作用不显著。通过考察若干发达国家早期及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统计数据,发现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服务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服务贸易对服务业有一个正向的拉动作用。并且,服务贸易在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为服务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服务业资本积累的增加,完善涉及服务业的法律法规等方面作用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服务业拓展已不仅仅将视野锁定在国内有限的空间里,而是立足于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了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的本国服务,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也随之调整。就中国而言,虽然入世以来服务贸易在规模和结构方面有所改观,但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太显著,需要在贸易结构和形式等方面进一步突破,以形成结构升级的倒逼机制,实现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规模扩大及结构优化。
三、促进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从中央到地方要切实重视服务业发展,在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咨询、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中服务环节的再分工与剥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还要立足中国国情,站在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发展服务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部门,并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潮流,在国内确立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培育相应的服务产业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国内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及结构的优化,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建立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中央层面上,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全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的一切事务,避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平衡服务行业各管理部门的利益,统筹规划并适时调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同时,健全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并建立完善相关行业协会的促进体系。此外,要广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又与WTO贸易规则特别是GATS接轨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加强地方政府在服务业与服务贸易领域的引导作用,加大公共支出力度
服务业所要求的制度环境同制造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而目前的制度环境基本上都是按照制造业的发展需求设计的,针对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再加上多数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仍然将制造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兼顾,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按照实际经济增长需求,积极引导、合理有序地促进服务业的增长。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落后地区,也可以巩固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增加地方就业,繁荣市场经济。同时,还要注重与服务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鼓励出口的服务产品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和补贴等。
(四)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提升中国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
积极借鉴国外服务外包先进国家的经验,立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探索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中国模式。同时,要清醒认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本土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若想提高本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设计来增强当地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服务外包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氛围;通过国际交流宣传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努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加强知识产权和数据隐私保护力度,为服务外包业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加强人才培训,实施一系列引进中高端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措施。最重要的,是培养本土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打造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品牌,通过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以人为本,立足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工作
要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服务产业所需人才战略工程,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外高层次服务产业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强化人才奖励与保障制度,为服务产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资格培训和岗前培训补贴标准,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加强人才培养,发展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注:
①这两个指标分别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摘自温家宝总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②资料来源:《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0》,中国国家统计局。
③引自廖晓淇副部长2006年9月27日在北京出席服务贸易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④2006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的服务业比重已分别达到76.7%、75.8%、72.7%、69.8%和68.1%。
⑤张祥:《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10年8月26日,载于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0-08/26/
content_20795966.htm。
参考文献:
①刘绍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第7期。
②张为付,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生发展机理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第4期。
③于立新、冯永晟、陈昭,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目标、思路和政策建议,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9,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④张祥:《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10年8月26日,载于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0-08/26/
content_20795966.htm。
⑤赵景峰,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6,第18期。
⑥董小麟、董苑玫,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服务业结构缺陷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6,第6期。
⑦鹿朋、王文新,比较优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第2期。
⑧何德旭,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⑨张汉林,世贸组织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及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问题,1998,第10期。
⑩盛斌,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评估与分析,世界经济,2002,第8期。
(于立新,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陈昭,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