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1-12-29 00:00:00林小兰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1期


  摘要:分析了建立产业集群的背景和意义;剖析了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雷同、生态环境隐患、服务业集群优势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布局,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江苏沿海 园区 产业集群
  
  江苏沿海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随着国务院审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基于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建立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从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将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一、江苏沿海园区建立产业集群的意义
  (一)贯彻沿海开发战略的内在要求
  《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三集中”的原则,禁止在产业园区以外区域布局新的工业项目,提高工业发展的集中度。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临港产业特色,吸引产业、企业、项目落户,设计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产业园区开发的新模式。建立沿海园区内产业集群,是贯彻沿海开发总体规划战略的具体体现。
  (二)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园区内集群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成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其中南通应依托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构建相关基地;连云港应依托深水大港和亚欧大陆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石化、冶金、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
  发展沿海园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的企业集聚于沿海园区,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另外产业集群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沿海园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产业结构雷同
  江苏沿海三市由于地理特征相似,产业结构相近,在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中出现了产业趋同化现象。如连云港提出以港口为龙头,建立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盐城提出“率先突破大丰港,开放开发滨海港,配套完善射阳港,火电启动陈家港”的总体思路。连云港提出着力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太阳能光伏、高科技生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南通提出要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能源及装备等产业。产业结构雷同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将会加剧同业竞争。
  (二)生态环境面临潜在威胁
  江苏沿海被誉为太平洋西岸的最后一块“净土”,大陆岸线长954公里,现有海域面积18.85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密度指数位居全国第二,海洋资源的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有大量的滩涂湿地资源。由于港口的开发和石化冶炼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将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赵雪琴等人对江苏盐城原生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研究发现:各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已经通过水体进入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虽然就目前来看污染程度并不是很重,尚未产生生态危害,但由于核心区外围的经济活动的继续加强和对外围地区的不断开发,如何保护核心区免受严重污染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江苏沿海开发中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向大海要土地,围填海洋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及生态价值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到盐城越冬的丹顶鹤数量逐年减少,2007年为654只,2008年601只,2009年502只,2010年仅有477只。2007年,丹顶鹤保护区的面积做了一次重新划定,整个保护区的面积由创设之初的680万亩锐减为420万亩,减少了260万亩,缩水38%。减少的260万亩土地从此不再是丹顶鹤保护区的范围,而是沦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沃土。新建的港口、工业区、风电、火电项目,占据了丹顶鹤之前的活动区域,其中的风电项目最受质疑,有学者称风力发电机为“鸟类的绞肉机”。更有研究表明,有风力发电机组的区域,野生鸟类的意外伤害很大部分是由发电机造成。
  (三)园区服务业集群优势尚不明显
  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园区应“依托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