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经信系统肩负重要责任,应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近几年,山东省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提升工业竞争力和打造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持之以恒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7.6%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速比GDP高4.5个百分点,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大力实施工业调整振兴,促进工业持续发展。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召开了全省工业调整振兴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省政府成立了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提出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22条政策措施。出台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和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了7200个、总投资2.1万亿元的调整振兴项目。去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4个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省政府建立了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突出抓好1000个重点项目。2010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87.1%,比“十五”末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6.5%,提高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2%,提高11.1个百分点。
狠抓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创新驱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联合,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企业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能力逐步增强。截至2010年底,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0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15家,行业技术中心33家。相继开发出的海信“中国芯”、东岳化工离子膜、潍柴欧Ⅲ发动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2543亿元,更新改造设备110余万台(套),引进15万台(套)国外先进设备,建设了2万条先进生产线。
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把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省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双目标考核机制,严格落实一把手问责制。在全国率先修订颁布实施了《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出台了《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以及177项节能地方标准。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2006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制定了重点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目录。组织企业实施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培育了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各项目标任务。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坚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途径来抓。2008年,省政府下发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明确了推动两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的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围绕轻工、纺织、石化、机械等行业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环节,大力实施以100家行业信息技术推广中心、100家装备制造加工中心、100家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100家能源监测控制中心为内容的“四个一百”工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自动监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效益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20%左右。
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探索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坚持把企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省政府出台了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着力培育350户重点工业企业,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端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带头“走出去”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小企业培育四项计划,5年共培育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6633户;通过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了343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
纵观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存在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但是“十二五”是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把握和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攻坚战。抓住实施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基础原材料产业,加快壮大装备制造业,延伸开拓消费品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狠抓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企业管理和节能降耗,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保障,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自我升级、开放竞争的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几年,经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研究,强化产业优化的措施,制定相关规划,加大政府引导和推动力度。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建设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节能降耗领域,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抓大扶小,鼓励大企业加快战略重组,进一步做强做大,发挥转方式、调结构生力军作用。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鼓励其围绕大企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集群化发展。突出重点环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高端高质高效的“芯片”植入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