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食物链”

2011-12-29 00:00:00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年4期


  为了让有机食品行业获得规模经济,多利农庄绕开菜场和沃尔玛这些中间渠道,形成了一套“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销模式。
  
  中国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从无到有不过十余年时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消费升级的内在驱动以及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外部刺激下,消费者对于“环保、健康”概念食品的热衷正在与日俱增。在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专门出售“有机蔬菜”的柜台已经开始蔚然成风,那些被用小包装塑封起来的蔬菜售价常常是普通蔬菜的数倍,但购买者仍趋之若鹜。
  “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怎么吃得好,怎么吃得健康”,上海多利农庄创始人、董事长张同贵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方兴未艾且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根据“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共同发布的《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为中国有机生产发展初期,产品几乎尽数都通过有机贸易商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及至2006年,中国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便达到了56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出口值的2倍;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预估已经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30%的年增长率。
  2005年,正在中欧商学院进行EMBA学习的张同贵,也把自己的主攻方向锁定在“都市农庄”上,并将一本厚厚的商业计划书当做了毕业论文。通过对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市场的研究,张同贵发现,即便在香港、台湾和日本这些邻近市场,有机农产品的消耗量占整个农产品的比例一般是8%到10%,而在大陆,即使在上海这个最注重健康意识的城市,也还不到1%。“仅就蔬菜而言,整个上海市场的1%就意味着10亿的规模,如果可以做到5%呢?”
  事实上,看到并试图抓住“有机食品”这个市场机会的人并非少数。中欧世贸项目的报告显示,仅在2006年底,国内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含转换期)的企业便已超过2000家。然而,在“热闹”的有机农业市场,一个显著的问题便是企业“多”而“小”,目前大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自有种植面积大多不过百亩,有规模的玩家极少。
  尽管面临众多挑战,张同贵仍然决心在这条路上摸索着走下去。“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摆在眼前,关键就在于你怎么把供给抓上去,怎么打通销路?”从2005年开始,多利农庄不惜重金投入,坚持在上游筹地、自建种植基地,目前基地总体面积已经超过了万亩;在农庄有所产出之后,则“绕开菜场和沃尔玛”,自建车队、引入以冷链配送见长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销模式。
  
  供给有“方”
  在2005年创办多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