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的城市规划,许多胡同和四合院将让位于大量现代化的建筑。很多西方人认为这是集体记忆的极大损失。旅居北京之初,我的想法也是如此,但我惊奇地发现,中国人通常不那么认为。为此,我常深入街区,走访当地居民,去发掘事情的真相。
历史上,北京胡同建在保护北京城的两道城墙内。第一道城墙围绕着内城,内城保护着紫禁城。许多机关部门、大学,以及政要的住宅就坐落在内城。内城城墙就是今天北京城二环所在的位置。第二道城墙比较靠南,保护着外城。分布着一些商贸中心、手工业者的小店、娱乐休闲场所、一般官员和军人的住宅,还有天坛及其皇家公园。
在内城,许多传统的建筑、房屋得到了重点保护和修缮。外城内的胡同保护得不够好,却很少受旅游活动的侵扰。在那里,人们还可以看到孩童在巷子里嬉戏,老人同邻居一起玩牌,街上的小饭馆将饭桌安置在屋外,流动的小商贩和小摊店……对于西方人来说,以上这一切才是首要的。或许是因为我们有点怀旧,在那些大大小小的胡同中,能寻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首都早已失去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西方人的看法很肤浅,我们以不同的标准和信息来陈述理由。
许多中国人认为大部分北京的老宅子不卫生,也不舒服,甚至达不到现代人居住的基本要求。另外,许多老宅子难以修复,一方面是因不断受损,另一方面是因为修复成本太高,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范围。
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大部分老宅子没有配备成套的卫生设备,没有城市取暖系统,也没有粪便污水直通下水道的排水系统。住在其中的居民还在煤炭炉上烧水,炭炉一方面会排放有毒气体,另一方面还存在火灾隐患;此外,我们还会注意到很少有外观和内部大致上都保存完好的老宅子。
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居民们会搬迁到市郊,住上由政府补贴的低租金公寓。对他们而言,搬出去明显改善了生活水平。
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极大地加快了北京的城市整治步伐,那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几年前,政府投入了一大笔资金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古建筑和分类旅游景点的完整性修复。
在内城,后海、鼓楼、或是南锣鼓巷都适宜游览。一些老屋还是行政管理机构,公司或是私人住宅的所在地。在南边的外城,一些街道得以以其原本的建筑传统重建,许多四合院也得以修复。现在,老屋里现代设备一应俱全,和公寓一样舒适。
一些街道如前门大街(以前因其传统的小摊小贩而闻名)已经被完全重建,许多国际专卖店都进驻其中。虽然建筑保留了传统风格,但置身其中,人们感受到的是既属于旅游景点又属于商贸中心的气氛。在西方人看来,前门的重建使其失去了一些特色(要知道,这里曾是许多中国品牌的摇篮)。然而,从经济角度讲,谁也不会质疑这一改变的成功。
这反映了时下的一个趋势:那就是要让四合院散发活力,不一定要把它们都变成博物馆、不对公众开放的私家财产、或者旅游景点。
位于崇文门大街附近的饭店——楚缘会馆,饭店虽是新建的,但它从头到尾都是按照传统技术,运用传统的原材料建造的,就连装修的每一个细节也如此。那里有鸟儿,有金鱼,还有蟋蟀。置身于那样一个优雅的环境中,人们除了能品尝到精美可口的菜肴,更能品味到那里的宁静和清幽。
紧挨着餐馆的是花市清真寺,其原本的用途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还有火神庙、龙安庙。火神庙现已变成了市图书馆,而建于1454年的龙安庙则成了一个面向当地年轻人的科学技术教育中心。再远一点,在明城墙东南角楼上有一个艺术画廊,画廊收益可以支付部分城墙的修缮费用。
所有的事例都表明,尽管发展迅速,今天的北京还是可能将其古代文化遗产的特色保存下来,传给子孙后代,北京仍是一个蕴藏着许许多多保护得很好的古迹和历史记忆的城市。它的文化宝藏可能已经失去了某些元素,但其主要的韵味都被保存了下来。再者说,为了城市的整治更新,尤其是为了不远的将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牺牲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一些观察家认为这种迅速的发展变化是仓促的,并且导致了很多难以弥补的错误,但我们应看到其作用显著,结果是如人所愿的。
由此,可以说,北京的特色并没有消失,只是发生了一些改变,那就是懂得平衡其过去的历史象征及其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迫切需要之间的关系。北京不再仅仅是曾明清帝国的都城,更是21世纪的国际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