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闸北

2011-12-29 00:00:00武眉凌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3期


  美丽的上海,因为浩浩长江入海前的蓦然回首而走向繁华,上海的闸北,却因是一条铁路的终点而幸运,幸运地成为这座城市的门户,俗称上海的北大门。走进北大门,苏州河的旖旎,四行仓库的创意,大宁国际广场的时尚,上海马戏城的神奇,市北高新区的繁荣,总部经济基地的典雅……逐一地呈现在面前。这让我想起了阿里巴巴站在山洞门口大喊:“芝——麻——开——门——”的童话,而上海北大门洞开,比神话更神奇精彩。
  
  北大门的迭宕起伏
  
  在上海的版图上,闸北区也许并不显眼,芭蕉扇大的一块,隔着苏州河与中国商业第一街南京路隔河相望。
  关于“闸北”的得名,有一段可圈可点的故事。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后来称之为“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
  而“闸北”真正的声名鹊起,是在20世纪初“闸北工程总局”成立以后。19世纪末,上海的美英租界几度扩张,为抵御租界不断向西、向北蚕食,闸北地方绅商联合上海、宝山两县人士,组成闸北工程总局,开始在闸北辟路架桥,开建商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闸北自治运动。一时,“闸北”两字频现于在沪新闻报刊,几乎成为当时上海模范华界的代名词。
  然而,刚刚走向繁荣的闸北地区,却被战争的枪林弹雨打碎。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当时著名的商务印刷馆尽被梵毁。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的三个月间,入侵日军在闸北实行焦土政策,致使数十万居民流离失所,工商企业几乎全部毁损,95%以上的建筑物被毁,闸北几成废墟,成为全上海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闸北百业迅速重兴,成为上海机械工业的集聚地。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第一台自主制造的核电等均诞生于闸北。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让闸北呈现出新的腾跃之势。如今的闸北,因其新近获得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三块金字招牌,显得熠熠生辉,并以她的实力、魄力和魅力,成为繁华上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苏河湾,再现昔日荣光。
  
  “苏州河,在童年的梦中/从家的门前淌过/乌篷船的灯火/伴着满天的繁星/轻轻地将黄昏摇落/我在外婆的怀中/聆听宁夏的蝉鸣/听江南微醉的晚风/吹皱层层的清波/远处渔人间柔柔的轻喝/带我进入水乡的画里/酣然入梦/梦里,仍是童年的苏州河。”
  国际上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一两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蒙特利尔有圣劳伦斯河,纽约有哈德逊河。上海,也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母亲河——苏州河,它像一条玉带,穿越上海市中心,一路蜿蜒奔流,无私地为上海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血液。而她在流经闸北的乌镇路至浙江北路时,优雅地划出了一道长达千米的亮丽孤线,在北岸4.7公里长的岸线边造就了苏河湾。而就是这片4.7公里长的黄金河岸,在20世纪初成为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和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翻看史册可以发现,“苏河湾”三个字,在20世纪上叶的大上海是怎样的一种人文承载!现今的浙江北路上有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的楼房,那是早先中国政府设在租界的第一个西式衙门——“会审公廨”;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文化印刷出版业的巨擘和上海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至1932年,累计出书达8000余种,为全国之冠,并建有当时堪称亚,洲第一的东方图书馆;天潼路上的徐园“又一村”是中国电影首次营业性放映的场所;山西北路建有俄罗斯风格的山西大戏院、中西合璧的石库门精品梁氏民宅等建筑;吉庆里12号是“清末海派四杰”之一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居。当时,宝山路及周边马路汇集20多家报纸杂志社和10多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使宝山路成为上海早期的著名文化街,风靡一时。
  当2002年上海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理念,让深藏历史底蕴的苏河湾找到了灵感。闸北人蓦然发现,苏河湾的旧址遗迹,老建筑,百年仓库,百年码头,其实就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文化内芯”,在保护和恢复河滨旧貌的同时进行创新开发,必将让这里脱胎换骨,重现青春。
  就在世博会落幕后的45天,备受各界关注的苏河湾地区城市设计深化方案横空出世。新出炉的方案为苏河湾地区梳理了一个清晰有序的城市构架:将实施地标引擎、低碳环保及历史人文三大战略,孕育三颗“希望种子”、打造两条“生态横轴”、引入一道“时光纵轴”。除了目前已启动的苏河湾1号和大悦城项目作为引擎项目外,苏河湾地区将孕育悦广场、商务公园、苏河门户公园三颗“希望种子”,带动整个苏河湾地区开发。而两条“生态横轴”营造了滨水、生态园林双重景观,并贯通整个区域,一条是4.7公里长的苏州河生态走廊并建起一连串沿河休闲观光平台,修筑游船码头;另一条是曲阜路林荫大道,像一条“绿色项链”沿线串起浙北绿地、悦广场、晋元商务公园等多个公园广场。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纵轴”将充分挖掘苏河湾珍贵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信息,把老上海开埠码头文化、近代金融仓库文化、民族抗战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融为一个和谐整体,激活周边地块界面与商务价值。再造后,整个苏河湾将既有悠悠碧水,又有青青绿树,滨水景观和生态园林景观兼备,形成一个引领高端、人文兴旺的苏河湾。
  闸北区区长周平告诉笔者:“苏河湾的设计,一定要踩着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节拍,既要保持与上海传统地标的区分度,实现‘是苏河湾,不是外滩’这一概念,更要实现与传统地标同样的美誉度,成为上海的新地标,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充满兴趣,都会过来走一走。”
  可以预见,未来的苏河湾开发,必将会在绚烂的“时光纵轴”中,串联起它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见证光荣的四行仓库、商贾云集的上海总商会、百年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巍然矗立的高楼大厦和谐共生,续写上世纪初苏州河北岸沪上“清明上河图”的辉煌。
  
  市北高新园区,升起一朵智慧的“云”
  
  生活在上海的居民对中环线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是上海四条环状的快速路内环、中环、外环、郊环之一。如果说这条封闭的快速主路是申城的一条项链,那么位处中环线闸北段的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就是这条项链的一颗钻石挂件。
  走进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优雅的园区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里,大型的音乐喷泉广场、四季恒温的室内热带雨林、游弋的黑白天鹅、鸳鸯戏水的中杨湖、睡莲绽放的莫奈湖、上万平米的半岛商务会所等美景和高档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办公楼群错落有致地散布在一个大花园中。
  然而有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环境简陋的老工业区。1992年始建时,定位为工业园的市北园区即承载着上海污染企业“三废转移”的功能。由于园区合金工厂较多,工人常常“白衣上班灰衣下班”。但后来随着商务成本提高,中心城区开办传统工业园的效益逐渐下降。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市级开发区和距上海市中心最近的工业园,市北园区淘汰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升级换代势成必然。
  早在2003年,市北园区就在上海率先提出向“2.5产业”转型。“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既为生产性企业提供贸易、结算、咨询等管理服务,又兼备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职能。随后,一大批如科勒投资、环达电脑、晶澳太阳能、研华慧胜等高效率、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型企业纷纷加入,园区企业结构向信息技术、总部型企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类企业等。方向发展和集聚,形成了“集聚扎堆并引以为荣”的良性化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企业比重超过70%,成为上海产业转型的代表和缩影。
  2008年起,园区不仅正式摘掉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帽子,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调结构、转方式”进入收获阶段。
  但市北园区的发展并没有沉浸于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园区也跟企业一样,充满着竞争,逆水行舟,不进而退。2010年8月,市北园区再度先行一步,把上海市第一块沉甸甸的“云计算产业基地”牌匾挂在了园区里,为园区的发展开启了“智慧CBD”的新境界。
  根据上海的“云海计划”,未来几年,上海将逐步启动总投资30亿元的首批10个项目,在市北高新园区构建上海首个以云计算产业为特色的“云园区”,打造健康、教育、政务、交通、工业、金融、文化、科技、电力、中小企业等十朵“云”。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朵雨做的云,云的心里全都是雨,滴滴全都是你……”在流行歌手孟庭苇的歌曲《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风中的云是雨做的,而在市北“云园区”,云是由人类的智慧做成的。有人说,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两大发明,两者大约相隔了15年。如今,“云计算”正成为下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新技术,市北园区,正在期待着激动人心的“云中漫步”。
  
  总部基地,演绎外滩升级版
  
  在市北高新园区旁边,中轴线南北高架、中环线高架的交汇处,矗立着一片欧洲古堡式建筑群,它就是在一个迁移的电镀厂基础上重新设计打造的企业总部基地——东方环球企业中心。
  走进东方环球企业中心,如同走进一个神话的城堡森林,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每一栋建筑的设计风格都足以令人驻足不前,侧目仰观。
  在上海,几乎无人不知百年外滩流传着的许多传奇故事,汇丰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百老汇大厦,23座挂上中英文铭牌的著名建筑,便是昔日外滩知名的企业总部大楼,它们记载了数百年来众多企业的兴衰荣辱。而东方环球企业中心共有建筑62栋,比外滩的规模更大,备栋建筑的廊、柱、门、岩及装饰材料都选用上等石材,经过手工雕刻,精细工艺,使每一块石头的搭建方式与艺术美感无不融入外滩元素。仅建筑外立面的花岗岩采石,就用了近十年时间,搬来了福建泉州的一座大山。这座山与精美的雕刻结合在一起,让这座城堡透露出的不仅是坚硬还有修养,不仅是豪气还有贵气,是一个让灵魂出窍的地方,是一个在辉煌中“大隐隐于市”的地方。
  如果说外滩就是上海最早的总部基地,那么它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绿化,而东方环球企业中心在设计中注意到再现17世纪园林美学,主体广场恢宏大气,灌木林错落有致,浓阴繁茂的乔木把洋房式建筑掩映得神秘巍峨,完美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商务街道氛围,使企业总部气派荣耀感一览无余。
  更令人惊叹的是,就是这片栋栋堪称经典的欧陆建筑群,并非出自专攻欧陆建筑风格的设计大师,而是东方环球企业中心董事长赵根龙,一位从事建筑行业20余年,却仅拥有初中学历的企业家和规划师。
  如今,在赵根龙董事长“服务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下,东方环球企业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集研发设计、传媒创意、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集聚区功能于一体的生产_生服务业集聚区。截至2010年s月,注册到园区的企业共140多家,注册资金人民币20.5亿、美元15017万、港币500万,累计上缴税收总额8.1亿元。东方环球企业中心入驻一栋楼的企业现在所创造的年利税,竟相当于过去整个电镀厂所创造的年利税,其价值足足增加了60余倍。凭着这样的优势,2010年,东方环球企业中心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园区,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独具特色的总部型经济集聚区。
  这,就是总部型经济的魅力!
  
  人才产业,为闸北注入新动力
  
  “就在那边的某个地方,有一位尚未出生并且无人知晓的竞争对手,他将使你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手段陈旧过时。”这是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对当前的人才市场竞争局面所作的预言。
  此话并非危言耸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将投资的眼光转向了国际互联网上十分赚钱的人才服务产业。
  当这场着眼于未来的人才产业战略调整正在全球悄然展开,嗅觉灵敏的闸北人预见到,人才服务产业升级换代的时候已经来到。
  也许许多人还在为备条战线的人才不足感到担忧时,一座现代化、大规模、多功能的上海人才大厦已悄然在闸北区梅园路77号拔地而起。2010年11月,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第一个国家级集聚区一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在闸北揭牌运营,人们惊讶地发现:“闸北人又抢到了一个先机!”
  谈及闸北区的人才服务产业,区长周平郑重地告诉笔者,瞄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并非闸北一时“头脑发热”。闸北要走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需要人才,更需要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产业,为突破闸北发展瓶颈开辟新路径。
  所以早在2008年下半年,闸北就从“四个中心”建设与人才保障的关系入手,启动了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调研。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面临风险,尤其是“人力资源”这个名词对很多人来说,还只是一个直译过来的“舶来词”。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在产业发展上形成共识,闸北区投资促进中心组织多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知识的培训活动,不仅提供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研发、认证、销售、培训及技术服务的实施,开展人事外包领域内的人才派遣和人事代理服务,还开展政府委托培训、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培训。
  如今,闸北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上海人才大厦、新理想国际大厦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地,以上海人才培训广场、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集聚地,以上海人才大厦延伸楼宇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周边楼宇为载体的后台服务和呼叫中心基地。建成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宝矿国际广场、现代交通商务大厦等20余栋商务楼宇,入驻园区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已达到47家。
  按照规划,未来园区项目将以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在苏河湾区域的恒通路,东起共和新路、西止长安路,打造一条全长700米的“上海人才一条街”,引进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入驻。到2015年左右,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服务枢纽平台,打造人才服务机构集聚的航空母舰和全国人才服务产业中心,成为上海、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之一。
  
  在创意与时尚之间徜徉
  
  苏河湾,市北高新区,东方环球总部基地,闸北不断蹿升的经济活力指数,不仅让街区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而且让闸北人变得越来越自信。徜徉在闸北,清新的时尚、创意之风徐徐吹来,令自信的闸北更加充满现代气息。
  如果要感受闸北的时尚最前沿,大宁国际广场当仁不让。去过大宁国际的人,都会觉得那里是一个充满时尚与艺术之城。大宁国际的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鲜艳的主题色彩运用在各个标牌和建筑前面,加上各种色块和广告的亮丽组合,给人一种轻松的节奏感。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雕塑,一匹马、两个天真孩子,简单的构思,却让每个经过的人若有所思。晚间,斑澜的色彩更让大igvUDkY+mBetli4hyrcM7r1oJWxJQcuUx1z4RxRDAHs=宁披上一层浪漫的外衣。大宁国际的商业形态在于“多、大、新、齐”,为消费者带来便捷、时尚、舒适、现代的城市生活新体验。而这里经常举办的多元的文化娱乐活动,又使这里的商业空间独具艺术气息,“摇滚的大宁,艺术的大宁”,将艺术植入商业社区,这使大宁国际拥有更多的看点,鹤立于上海众多的商业社区之中。
  在现代商业文化中,创意因魅力而令人感动。作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区,纽约苏荷区对废弃的19世纪的旧工厂厂房进行建筑景观改造,吸引了逾千家画廊入驻,书肆、餐馆、咖啡座、时装店生意兴隆,闲置的旧仓库蜕变为高级的旅游景区。作为国民族金融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苏河湾的老仓库、老建筑、老里弄,以及抗战时期八百抗日勇士抵抗日寇的四行仓库,历史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是近代上海的缩影之一。如今,这里已经成功复制了纽约苏荷艺术区的经验,形成了以创意仓库、苏河艺术为代表的创意产业集群,集聚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设计、广告设计企业30多家。据说上海世博会的最初规划蓝图,亦诞生于此。
  创意的神奇魅力还可以在上海马戏城里看到。上海马戏城有“中国马戏第一城”的美誉,其独特的建筑造型,金灿灿的穹型屋顶,是上海国际文化都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而这里移植创新演出的杂技、马戏、魔术节目一百多个,个个表演风格惊险优美,具有浓郁的海派杂技独特魅力。特别是2005年上海马戏城创作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展示的不仅是过去与未来的交织,而且是杂技这一人体极限艺术与现代高科技多媒体的结合,演出后创下了多个上海和中国的第一,被学者们称为“新理念的国际化杂技”、“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次哲学思考”。
  徜徉在闸北,大街车水马龙,巷间笑容洋溢,夜色绚烂多姿,闸北处处涌动着向上的活力,处处散发着迷人的喜悦。除了时尚的大宁、创意的四行仓库、神奇的上海马戏城,人们还能在大宁灵石公园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在宋园茶艺馆体味悠悠茶文化的气息,在闸北的社区欣赏高雅的京剧表演……
  在喧闹或惬意中,将心贴近,倾听闸北灵动的音符,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和谐而又充满活力,令人陶醉得久久不愿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