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华人:司徒眉生

2011-12-29 00:00:00宫喜祥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3期


  回忆起与司徒眉生先生的相识情景,我内心充满了对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的怀念和对他为祖籍国一一中国做出历史性杰出贡献的做仰。
  2007年8月3日,我与本刊记者曾平赴澳门与我刊海外高级顾问孙恩光先生探讨如何增强对海外华人的报道选题。
  孙先生说:“我给你引见一位传奇人物吧!”于是,我们到了司徒眉生先生的宅邸。
  80岁的司徒眉生先生,思维清晰、睿智、祥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讲到本刊是由宋庆龄创办的时候,先生两眼闪光、面带惊喜地说:“我早就看过你们的杂志——英文版《中国建设》,50年代我陪同过访问印尼的宋庆龄副主席。”(先生所说的《中国建设》是本刊旧刊名,从1990年第1期开始改称《今日中国》。)
  先生接着问:“贵社的张彦先生是否健在?我是在万隆认识他的。”原来,本刊前第一副总编辑张彦先生,在1955年4月,作为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陪同周恩来总理担任文件翻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从而结识了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私人秘书的司徒眉生先生。时隔50多年,没想到先生居然还能清晰地描述出张彦先生的模样,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其记忆力之好,也说明在司徒眉生先生的记忆里,万隆会议是个多么重要和难忘的经历和历史时刻。
  因为与杂志有着历史交往和渊源,新闻记者出身的司徒眉生先生对我们的造访格外兴奋,饶有兴致地与我们攀谈了大半天。为了不影响他的休息,我们与先生依依惜别。
  几天前,我去看望本刊老前辈张彦先生,并告诉他司徒眉生先生逝世的噩耗之后,张彦先生悲痛地向我们回顾了司徒眉生先生对祖籍国的热爱之举。
  如今,司徒眉生这位令人敬仰的传奇人物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为中国所做的无私奉献将永载史册。我再次含泪阅读了司徒眉生先生赠送予我的记录他一生经历的书《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华人一一司徒眉生先生传奇》,了解了司徒眉生先生跌宕传奇的经历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国家的热爱和他无私、伟大的人格魅力。
  
  人生传奇之一:进过日军监狱,为狱友找药治病
  
  1928年8月,司徒眉生先生出生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的苏加巫眉小镇,父母都是中国人,父亲的老家是广东省开平县。因此,司徒眉生先生始终自称是百分百的中国人,并以自己是华人而引以为豪。
  司徒眉生的父亲司徒赞,十一岁时因为家境贫寒,投奔了印尼的叔叔。由于聪颖勤奋、刻苦攻读而学业有成,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学校长,并娶了新加坡南洋女子刘金端为妻。这对恩爱夫妻声同道合,共育五子二女,分别取名巴生、眉生、戎生、奋生、达生和珍、慧。名字正是他们热爱生活、四海为家的寄托与写照。在这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司徒眉生,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特别是父母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外华人立即掀起支援中国抗日的浪潮。印尼华侨成立了“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在华侨中募集款项和物资。司徒眉生的父亲被选为文书主任,母亲也被选为妇女组副主任。司徒眉生也在父母的影响下,参加了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发起的动员家长及社会人士捐款捐物活动。他们的爱国义举曾得到华侨领袖陈嘉庚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1941年12月,战火烧到了印尼,司徒眉生的父亲因为起草了《抗敌宣言》而被日军逮捕。母亲带着两个儿子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活动中,十四岁的眉生因年龄小机智灵活,组织就让他送情报。那时,他经常一个人乘火车、赶夜路,从不畏惧,从未出过纰漏。
  然而,一年之后不幸还是发生了。司徒眉生和母亲在家中被抓了起来,关进日军宪兵部,不久又解送到军事法庭扣留所。
  在监狱里,司徒眉生曾哭闹着拒绝剃头,还曾以他的聪明伶俐而博得了看守的友善对待,并利用这一点为狱友们找药治病。大约关了七八个月之后,因为不够判刑年龄,被宣布保释监视居住。
  
  人生传奇之二:十九岁小记者,邂逅印尼总统苏加诺
  
  司徒眉生读中学期间,就开始给当地的《天声日报》投稿。后来,报社发现司徒眉生虽为青年学生却视野开阔、文笔老成,便经常约他写些小稿子。一天,司徒眉生到报社附近玩儿,被报社老社长碰到,老社长吩咐他以见习记者的身份出趟公差。原来,新生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要召开民委会扩大工作会议,邀清报社参加采访。报社正发愁一时找不到熟悉规范印尼语的记者。
  一个中学生能有这样的好机遇,许是幸运,也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这次采访不仅为他日后被《天声日报》聘为记者打下了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司徒眉生居然在采访途中有幸邂逅了总统苏加诺。这是影响他一生的一次奇遇。
  在印尼人民的心目中,苏加诺的名字是和印尼的独立、自由紧紧连在一起的。1945年8月7日,苏加诺以“人民代表”的名义向世界郑重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成为一代历史伟人。
  对于司徒眉生来说,这是非同寻常的一个好日子。一列火车从日惹开向会议地点玛琅,车上的乘客都是非凡人士,包括总统、将军、政要、民主人士等,其中便有之后就任联合国大会主席的马利克。
  在火车上,苏加诺和司徒眉生热情地攀谈,还嘱咐身边的副官多加照顾这位小记者,并托付司徒眉生给他本人买眼药水,还邀请司徒眉生常去看他。
  当时的司徒眉生仅19岁,是当时采访记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正是这样传奇的邂逅,为他以后成为苏加诺极为信任的“私人秘书”埋下了伏笔。
  
  人生传奇之三:参与创造历史,亚非会议助中国
  
  说起司徒眉生的历史功绩,就不能不提及著名的万隆会议,这也是他真正被“拖进”政治的开始。
  万降会议,准确的名称是“亚非会议”。这次国际会议成为世界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式会议。而对中国而言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上世纪40年代,亚洲各国掀起了民族独立斗争的浪潮,印尼、越南、朝鲜等许多亚洲国家推翻了西方列强的长期殖民地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亚非两大洲当时已有30个独立国家,但是,西方殖民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拟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财政奴役、政治干涉和军事控制。这一形势让许多亚非国家从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产生了坚持和平、独立和不结盟政策,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共同愿望。
  新中国成立不久,还处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包围、封锁、孤立之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仅有几个。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复杂的,参加亚非会议的许多亚洲国家还受西方的影响,对新中国的崛起普遍抱着怀疑、观望甚至敌视的态度。
  因此,亚非会议是中国打开外交困局的重要机遇。
  司徒眉生当时既是采访会议的记者,也是会议工作人员,受苏加诺的委托,利用其华侨身份,在会前以聊天的方式向中国驻印尼使馆大使黄镇透露信息,提醒暗示有关问题。同时,作为记者,他利用社会接触面广,积极为中国代表团寻找住处,使周恩来总理住进了一位华侨的别墅。会议期间,他不但观点上影响着苏加诺,而且成为了“秘密特使”。
  周恩来所率代表团在会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周恩来的精彩演讲,宣布了中国的主张,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司徒眉生先生功不可没,以至于引出了一段历史佳话。亚非会议一年后,苏加诺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的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先遣到达的司徒眉生,并把他引荐给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介绍了亚非会议上得到了司徒眉生的大力帮助,为了表示感谢,毛主席破例将自己的三种签名送给了司徒眉生先生。
  
  人生传奇之四:避难澳门再报效,中国进入联合国
  
  1965年印尼突然发生了“9·30”事变,苏哈托掌握了实权,一场来势凶猛的反共、反华、反苏加诺的风暴袭来了,身c43zcN+34TUeueu0d3JXLw==为苏加诺“私人秘书”的司徒眉生先生更是苏哈托势力的眼中钉,企图秘密将其绑架。已被软禁的苏加诺得知后,让司徒眉生暂时去香港避祸,并亲下保护令,以保护他的安全。
  为了掩人耳目,司徒眉生经荷兰前往香港,因印尼政变当局要吊销其护照,使他无法在香港立足,也不便在国内定居。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从1966年起,司徒眉生一家在澳门定居下来,经商谋生。
  隐居多年后,司徒眉生再次被“政治”找上门。在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上,司徒眉生担任了“民间秘使”的角色。
  1971年9月8日,离第26届联合国大会开幕还有12天,司徒眉生的老朋友、印尼外交家马利克担任联大主席已成定局,他特意经香港停留,约司徒眉生密谈。马利克表示,他想在中国席位问题上有所作为,为了便于掌握分寸,他委托司徒眉生了解中国政府的想法。司徒眉生赞赏马利克的态度,希望他见机行事,创建奇迹,青史留名。随后,司徒眉生向北京反映,北京请他立即赴京。
  9月25日,周总理办公室罗青长副主任同他见面说,周总理感谢马利克一片好意。至于中国的立场,已在8月20日外交部声明里阐明了;可将声明的英文稿传给马利克,希望他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帮助,“但不必勉为其难”。司徒眉生遵嘱转告了马利克。
  1971年10月25日,中国问题的投票开始了,身为联大主席的马利克,一槌定音宣布投票结果,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会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