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

2011-12-29 00:00:00寇青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3期


  “果粉”,是苹果公司(Apple Inc)产品爱好者们对自己的称呼。2010年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振奋人心的一年。很多网站和杂志票选出的年度最受关注电子产品,iPhone4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十有八九都能拔得头筹。环顾四周,苹果产品的身影也无处不在——线下,iPhone4的广告深入大街小巷,同时还盘踞着众多电台的黄金时段;线上,不仅有“威锋网”这样的发烧友网站大力宣传,茌微博时代轰隆隆到来之际,诸位名人名流某条微博右下角那“发自iPhone手机客户端”的字样,多多少少也带动了“非果粉”消费者对iPhone手机的关注。
  
  iPhone4,想说爱你不容易
  
  李扬供职于北京一家汽车公司,从中学时代起,他就痴迷于苹果公司的产品,iPhone4手机刚刚出炉,他已经开始朝思暮想。无奈最初流入中国的水货手机,价格过高又无保修,李扬只能苦等iPhone4名正言顺进入中国大陆。“果粉”们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后,终于迎来了发售之日,2010年9月25日,北京的三里屯和大悦城两家专卖店门前排满了前来尝鲜的消费者,场面火爆不亚于春运购票和世博参观。当日,两家店内的iPhone4手机就全部售空。
  消费者却热情始终不减,一个月后,苹果中国官方网站在线商店开始了iPhone4手机的订购服务。可令“果粉”们失望的是,想要在这里买到iPhone4手机也绝非易事,多少人满怀期待守在电脑前点击“预定”,线上的火爆导致订购服务开通的当天就断货。
  官方市场上iPhone4手机真可谓“一机难求”,水货市场却是一片繁荣景象。在北京的中关村电子市场,销售iPhone4手机现货的柜台随处可见,每家柜台里都整齐地排列着多部iPhone4,很多店面还打出“苹果经销商”“苹果体验店”的招牌,选购者络绎不绝。然而,这里的价格通常比官方网站报价高出1000元左右,囊中羞涩的人望而却步,力挺“行货”的人不置可否。
  李扬采取的对策很无奈也很可爱,他从朋友那得知一款软件,可用于监测苹果在线商店的存货状况,安装这款软件后,电脑屏幕的右下角就会显示一个苹果形状的图标,软件功能很简单——红苹果,没有货,绿苹果,有货。李扬说,上班的时候,他总是不自觉地瞟一眼右下角那个小“苹果”,期待它能够变绿。截至记者发稿,它始终部还是红彤彤的……
  iPhone4手机“一机难求”的情况在国外也屡有发生。以英国为例,作为欧洲唯一可以销售裸机(即不与运营商服务进行绑定的手机)的国家,在发售伊始,它便吸引了来自全欧洲的“果粉”们赴英购买iPhone4,导致裸机很快销售一空。顿时iPhone4手扒来自非官方渠道的货源变得奇货可居,普通消费者真是要感叹一句“JPhone4,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一机难求”的背后
  
  单说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者,想要以正常价格购入一台iPhone4手机,为什么就这么困难?通过几位资深“果粉”的分析,读者也许会明白个中原因。
  原因之一是“黄牛”在作怪。“苦力型”的“黄牛”靠人数和精力取胜,大多数消费者没有时间和精力24小时“挂”在网上关注iPhone4的动态,这些“黄牛”则不然,他们以此为生,自己或者雇人时刻守着苹果公司的网站,随时准备出手;“技术型”的“黄牛”,靠人脉取胜(看来“黄牛”对成功学的研究不比上班族差)。他们掌握着苹果销售经理和苹果公司内部员工的人脉网络,用内部资源取得货源,这样的“大牛”对iPhone4断货的影响更大。
  原因之二在于iPhone手机产能不足。由于1Phone在全球的巨大销售量,iPhone的供应商,尤其是液晶屏供应商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订单量,由此引发的产能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苹果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销售计划。对此,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也许是痛并快乐着。
  产能不足的情况同时也诱导出中国大陆区iPhone4供应不足的第三个原因一一苹果公司未能对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听上去似乎并不合理,但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不难理解苹果这样做的动机了。中国大陆地区是一个充斥着水货的市场,直接影响着苹果公司的利润,即便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行货,水货价格也有下降的空间,仍会对利润产生持续的影响,面对这种境况,苹果公司选择把有限的订购额分给其他国家而非中国;另外,通过手机产品本身获取利润只是苹果公司营利模式的一部分,它同时还依靠衍生品(手机保护套、保护膜、耳机等附件)和应用程序获取盈利。与传统电子产品不同,苹果公司在衍生品和应用程序上下的功夫,也是iPhone4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大陆地区,大部分购买iPhone4手机的消费者对于衍生品的消费能力不足,水货版手机又存在对正版应用程序不支持的问题,中国市场对于这些附加产品的消费量,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出于这些原因,苹果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度和产品供应量,远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
  
  为什么是“苹果”?
  
  苹果令众多消费者神魂颠倒,究其原因就是其在产品设计、品牌传播、市场营销等方面有过人之处。
  iPhone手机在技术上着实引领了新一代手机的发展趋势。操作上,以触摸键盘代替实体键盘,以触摸代替击键的全新操作方式,颠覆了传统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屏幕上点击和滑动,或是利用重力感应功能体验传统手机无法提供的游戏乐趣。虽然目前其他厂商也逐渐掌握了触摸技术,但是在触摸体验上,苹果始终略胜一筹。
  产品设计的优势还体现在苹果拥有大量基于网络的功能和应用程序,如阅读书刊、同步联系人等等;苹果的应用程序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据优势,尤其吸引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在苹果的网上应用程序商店中,有多达10多万种的应用程序可供使用者选择。
  在品牌传播方面,苹果则有着恰到好处的定位。古希腊神话中,苹果象征着智慧,采用一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作为logo,苹果公司传达着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与设计理念:偏执、创新,注重智慧、朝气,富于生命力。无论是通过广告还是其他宣传方式,苹果都在全力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多年不断的创新,苹果公司的产品已经在一部分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独特的印象,使这些消费者成为了它的忠实用户。
  经常网购的人会发现,在亚马逊(Ama zon)、百思买(BestBuy)等经销商网站上,苹果通常可以成功地把自己的商品与其他产品分割开来,单独作为一个商品种类。在广告里,苹果不断提示着消费者其与众不同的特质,如“迄今为止最快的iPhone”“再一次,将一切都改变”等,时刻暗示着产品具备的先锋气质。
  iPhone手机风头虽劲,去年引起广泛关注的iPhone4“信号门”事件,证明了iPhone手机并非万能,甚至连手机最基本的功能都可能有缺陷。可相对于其他手机,这种“不可原谅”的问题却并没有影响到iPhone4的销售,相反“信号门”事件却提高了iPhone4的知名度,也不怪后来有人怀疑“信号门”产生的真正用意。
  不论是来自追逐者的赞扬还是来自反对者的批评,都不影响始终处于关注热点中心的苹果产品在舆论的助力下,彻底地“风靡”了一把。
  
  除了iPhone,还有很多“Phone”
  
  iPhone手机只是众多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中的一支,电子产品发烧友对其他品牌的智能机也是津津乐道,如果不是铁杆的“果粉”,其实选择还很多。
  谷歌公司(Google)自2008年推出第一款GPhone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部分消费者表示GPhone的触摸系统是唯一有能力与苹果技术形成竞争的系统。同时,谷歌也保持着在互联网业界不断创新的形象,推出了一系列方便用户的应用程序。
  黑莓(Blackberry)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商务风格,其独具一格的邮件推送功能,依然是欧美商务人士的最爱。由于邮件推送服务费用居高不下,这一最具特色的功能在中国也便成了鸡肋,国内大多数用户无法享受这一经典功能,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诺基亚(Nokia)作为过去多年智能机市场的老大,威风已然不在。Sybian系统的老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位通讯市场的巨头正在失去众多年轻用户。2010年,诺基亚推出了被看做有可能力挽狂澜的新机皇“N8”手机,可从市场反应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但作为过去的老大,诺基亚绝不会坐以待毙。除此之外,三星(Sumsung)等厂商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小试牛刀。
  中国智能手机这块巨大的蛋糕所具备的吸引力在不断膨胀,太多的品牌和厂家都在跃跃欲试,想要分到一杯羹。更多的竞争意味着设计和功能都将更加优良,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产品机型可供选择。对消费者来说,iPhone一株独秀不过瘾,更多的“Phone”百花齐放,他们或许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