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0:00:00王雨豪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4期


  在一个镇子最热闹的地方,曾经有两家服装店,隔街对望,先后开张。不久大家就发现,东街店的商品卖得便宜,西街那家店哪怕是一模一样的款式,也要贵上个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于是乎,东街店熙熙攘攘,西街店门可罗雀。令人想不明白的是,西街店居然屹立多年不关张,一直硬撑着。再后来,东街店老掌柜退隐江湖了。东街店关了门,随即西街店老板也“人间蒸发”了。一打听,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是同一个掌柜。
  许多年来,身边不断有人同我布道,重复类似的“精彩故事”,仿佛这就是商业的全部,即搞定奇巧可以定天下。对此,我几度信以为真。
  大约3年之前,一位新创业的朋友带着商业计划书来公司找我,神采俊朗,率性而谈。他说也要弄一个类似腾讯QQ般成功的即时通讯软件,不过这次他们是有差异化定位的:专门为企业用户服务。而后他又带我去他“战斗”的地方,面积不大,三居室,偏房一角,床半张,上置棉被两条。朋友说:“为了软件程序开发,组织里两位兄弟,就这样睡了十八个月……”我戏言:“这要搁老美那,没准就又是一个车库创业的故事。”可这是中国,此举透着一股创业者的硬朗劲儿。
  我当时虽有感动,心里依然嘀咕:腾讯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想要复制类似机遇,有点难:况且我也没看出来朋友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与这等“大事”有什么关联?会不会是小脚穿大鞋?套用一句俗话:“你不能因为林志玲漂亮,而你恰好也单身,所以就以为你跟林志玲老公的角色有什么必然联系。”
  此后3年,陆续看到这家公司更多的努力和抗争:调换技术经理、升级产品、多方融资,创业5年大约凑了千万数量级的资金投入,更尝试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媒体发布会。甚至在不久前,我无意间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有传闻称WWW将收购企业即时通讯互联网平台XXX(上述项目的创业公司),WWW公司董事长AAA当即在微博中表示否认,他表示:“XXX是啥玩艺,又在这里借360炒作,还是找好自己的用户群,踏踏实实做好产品。”短讯看完,有种莫名的悲凉感,难道又是一家误人歧途的公司?
  
  韩寒的守望
  
  2010年,我意外地发现有一本只发行了一期的杂志,结局虽然荒诞,过程却无比华丽。这也给我带来了有关另类创业可行性的思考。
  故事的来龙去脉十分简单。2009年4月,韩寒宣布要办一本青年知识分子杂志:2010年7月6日发行首日,卓越网推出《独唱团》在线订购,仅在10小时内就成为该网站销售榜首:2010年7月8日,《独唱团》上市两天,出版方给出的数据是:首印50万册在两天内被经销商一抢而空。
  一本名字别扭的杂志,一种土得掉渣的营销方式(限量版的书里藏着黄金叶,作为对“书中自有黄金屋”最“原始”的解释),一个简单得幼稚的商业模式(纯卖书,无广告),却制造了现代中国杂志出版史上最短暂的商业传奇。
  韩寒用他的一本小杂志,传递了另外一种商业哲学:固守核心竞争力,简洁,低调,不越界,不玩概念,坚持消费者价值。他用《独唱团》提醒我们:这个世上还有一种“慢公司”,没有奇巧的商业模式,没有环环相扣的资本跃进,始终围绕着它的核心竞争力去设计产品或者服务,在其他人大干快上、渴望引爆流行的时候,它却相信企业如同万物,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
  这并不是一个令创业者愉悦的时代。当绝大多数的商业利润实现都产生于垄断和规模的时候,小企业们自然容易产生一种压迫感,于是很多人都朝着“快公司”的“康庄大道”奋进一复制一个模式、找到钱、然后烧钱,之后再弄融资,最后或上市,或被并购,或被干掉;即“所有的东西都要围绕上市来做”。于是,每一种成功都要无边无际,每种商业模式都要奇巧无比,甚至街头贴小广告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广阔的商业帝国的梦想!
  此时去谈“小而美”、“慢公司的守望”、“注重消费者价值”、“坚持核心竞争力”,多少会让人感觉有点“二”,不过有微博如是说:“总有些东西不管是‘二’或是‘不二’,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姜文的“核心竞争力”
  
  秉持这一理想的,姜文算是其中另一例。
  姜文拍电影,也算是个生意。最早始于1990年,前后共计4部作品,其中历经惊艳、落寞、失意等各阶段的五味杂陈。《阳光灿烂的日子》算是成功的,有点技惊四座的感觉。在该片中,他用去25万尺胶片,创下了1995年中国最高票房纪录,共计5 000万人民币。随后情节急转直下,《鬼子来了》未公映即被禁,《太阳照常升起》也票房惨淡。
  如同一切励人心志的创业传奇,故事必须有高潮。“创业者”姜文终于在20年后获得了极大成功,灿烂炫目。凭借“张麻子”的进城故事,从去年岁末延绵至今,《让子弹飞》实现了超过7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按照冯小刚的判断,中国现今大致有2000万影院用户,以平均每场电影35元人民币的票价计算,相当于这2000多万用户都已被悉数拿下。《让子弹飞》帮助姜文实现了一次标志性的超越,超越了国内其他导演的作品,也超越了过往的票房纪录。
  如果你把姜文当成一个导演,那么我们对话的焦点就在于姜文选本、选角的眼光:节奏、镜头的把握能力:讲故事的天赋。如果你把姜文当成一个愤青,不难发现他风格各异的电影中,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都是内心的部分投射。因此,文艺评论家殷谦曾这样评价:“姜文刻意把真实的生活和他的艺术作品完美结合,这是他过人之处。”
  但是,我更愿意把姜文看作是一个创业者。曾有女观众面对巨星声嘶力竭地喊:“姜文导演的电影太爷们了,你以后还走爷们路线吧。”姜文回答:“就听你的了。”“爷们路线”应该算是姜文的核心竞争力DB?按我的理解,这次它不仅仅是一个导演的成功,也是一种商业路径的胜利。所谓这个“商业路径”,那就是将核心竞争力发挥到极致。无独有偶,创建“老罗英语”培训的罗永浩也凭借自己天赋与创业方向的完美结合,制造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演绎了“小而美”的创业形态。当这一类的创业者层出不穷之时,我们才能断定,中国商业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宽容而丰富的时代,一个有“姜文”式人物出没的时代。
  不错,成功一事,皆因个缘,“姜文式成功”或许还是少数,只是可供借鉴的商业路径之一。不过我相信,抛弃奇巧淫技,尊重基本规律、凸显核心价的商业哲学始终在那里,不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