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月,中东和北非地区紧张局势持续升级。随着中国在利比亚的大规模撤侨,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竟然有那么多公民在该地区工作和经商。作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开辟的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中东北非地区未来的商业前景未免让人感到担忧。
动荡已是常态
进入现代以来,中东北非地区的局势,除了一贯作为国际新闻焦点的巴以冲突和局部战争以外,动乱从来就没有完全中止过。
1952年,纳塞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在埃及发动起义,并最终于1952年6月制定宪法成立埃及共和国。进入1960年代以后,埃及经济发展停滞、连年参与中东战争,使纳塞尔后期的统治具有了悲剧色彩。纳塞尔继任者萨达特使埃及成为中东地区政治大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政治空间。至今,埃及依然被西方国家视为在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盟友之一。
萨达特本人在1981年10月被极端宗教分子刺杀。随后,穆巴拉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统治时期。上世纪90年代,穆巴拉克也多次险些被宗教极端势力和其他激进组织谋杀。进入新世纪,埃及经济发展失衡,失业率大幅上升,多年的统治又使埃及政治经济极杈化程度提高,穆巴拉克的政治生涯终于在发对浪潮中结束。
和埃及一样,阿尔及利亚、统一前的南北也门、黎巴嫩、苏丹、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在经历了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建立以共和制为主要形态的宪政国家以后,也多次经历社会局势动荡、政局变化,甚至是全社会的暴乱、冲突和地区战争。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利比亚多次发生对抗卡扎菲集权统治的社会骚乱。阿尔及利亚在1988年发生了持续一周的全国性骚乱,最终实行以多党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1992年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并爆发一定规模的流血冲突。近年来仍多次发生社会动乱局势。
与埃及、苏丹等实行共和制的阿拉伯国家不同,阿拉伯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曼、卡塔尔、巴林、约旦、科威特(也包括北非的摩洛哥)实行君主立宪或君主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