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晔,应瑞瑶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的关系
——基于劳动力市场变迁视角的实证研究
马少晔,应瑞瑶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在将样本期1993-2008年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贸易开放收入分配效应,并采用省际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贸易开放与行业间工资差距在整个时期内表现为倒“U”型关系,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贸易开放显著缓解了工资不平等。
贸易开放;工资差距;劳动力市场
关于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地区间收入差距,多数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是导致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1-2]二是城乡收入差距,这类研究集中讨论中国的情形,认为贸易开放的受益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由此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面影响。[3-5]三是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一些学者认为贸易开放使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机器、设备等与熟练劳动力相匹配,导致发展中国家对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引起相对工资的上升。[6-9]四是行业间工资差距,Robertson(2000)针对墨西哥贸易开放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效应分析,揭示了开放过程中行业间收入不平等恶化的现象;[10]Hasan和Jandoc(2010)针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贸易开放通过引致就业再分配对行业收入差距产生不利影响。[11]沈毅俊、潘申彪(2008)利用中国1987-200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对行业间工资差距扩大的贡献仅次于经济增长;[12]陈怡(2009)的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的正向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扩大了工资差距。[13]朱钟棣(2010)从贸易商品结构的视角切入,得出不但出口商品结构会影响行业工资差距,而且国内的收入分配情况也会影响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结论。[14]
以上关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多数都显示出与S-S(Stolper-Samuelson)定理相悖。S-S定理认为一国进行自由贸易将提高其相对丰裕要素的报酬,降低其相对稀缺要素的报酬,由此缩小国内的工资差距。面对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一些学者试图从技术进步、要素禀赋等角度进行解释。[15]王云飞、朱钟棣(2009)等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内部原因才是S-S定理不适用的根源。[16]S-S定理有着严格的假设条件:要素数量不变和要素充分流动,而这一条件在发展中国家难以满足。就中国而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壁垒显然扭曲了劳动力价格,制约了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即S-S定理的发挥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但是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不同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各个时期的劳动力市场看成是同质的可能是造成实证结果与S-S定理相悖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来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确难以严格满足S-S定理的假设条件,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得到改善,1996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劳动力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就完成了市场化就业体制的构建。[16-17]在此情形下,蔡昉(2008)指出“随着对劳动力需求的继续扩大,工资将不断上涨”的刘易斯拐点,在2004年已经到来。[19]由此我们认为,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分时期研究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是相当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拟对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的关系进行分时期检验。
以往关于中国行业间工资不平等的数据多使用行业相对工资,即最高收入行业平均工资/最低收入行业平均工资,这种方法仅关注极端情况,并且没有考虑到就业人数,因而存在较大的误差。国际上常用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泰尔熵(Theil’s Entropy) 系数、收入分布方差(Variance) 等,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拟采用这一指标。测算基尼系数的方法通常有直接计算法、面积法以及拟合曲线法,本文采用的方法是面积法中的下梯形法,计算公式如下:
具体的测算方法是:将全国29②个省、市、自治区按平均工资由小到大排序,i表示次序,n是行业的总数,pi表示排名第i位行业的平均工资,yi表示第i位行业的就业人数,qi表示第i位行业的相应收入指标占全国相应指标的比重,Yi表示第i位行业的人口占各省的比重,Qi是累计收入比重,Ui是相应的累计人口比重。式中的常数5000表示正方形对角线之下的等边三角形总面积,计算基尼系数时,需要用5000减去所有下梯形的面积之和,再将所得之差除以5000,如此便可得到各省的行业工资基尼系数。
表1显示,中国的行业间工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全国数据表明,基尼系数由1993年的0.07扩大到2001年的0.11,并在2007年上升至最高点0.14。分地区而言,以2007年为例,东部地区的工资不平等状况显然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以浙江省最为严重;中西部地区的湖南和甘肃两省的基尼系数仅有0.10,工资差距明显较小。从趋势上看,东部地区的工资不平等状况恶化更快,特别是北京市,从1993年的0.04快速扩大到2007年的0.20;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甚至部分省份仅呈现出小幅波动的状态。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获得经济建设所需资金,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配置由政府决定,形成了“工资由政府制定,就业由政府安排”的工资和就业制度,行业间的工资差距难以通过市场化的劳动力流动而缓解。1986年推行劳动合同制后,增量劳动力借助于市场化解决;但直到1996年之前,存量劳动力的就业体制还未市场化。[16]随着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先富带后富”,市场化机制在劳动力市场配置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1994年的贸易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大量的低人力资本劳动力进入到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贸易开放的就业效应得以体现。但此时低人力资本劳动力大量供给,降低了相对需求,难以缓解逐渐恶化的收入分配状况。此后,以1996年以来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大规模下岗为标志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真正打破了“铁饭碗式”的就业制度,也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大批下岗职工或失业、或退出劳动力市场、或重新就业,这一时期的劳动力市场表现为:国有企业就业数量显著下降,失业率显著提高,劳动力市场逐步步入市场
化。进入21世纪以来,“入世”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而自1996年以来的深入改革也使劳动力在行业间流动的壁垒逐渐减弱(除去部分垄断行业)。同时,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较大幅度的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978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70.5%,1993年、1996年、2001年、2007年分别为56.2%、50.5%、50.05%和40.8%)。特别是2004年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市场也步入了相对完善期,初步满足了贸易开放收入分配效应所需条件,这使得低人力资本劳动力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到贸易开放的福利,有利于行业间工资差距的缩小。
表1 各地区行业间工资差距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根据劳动力市场变迁将样本期分为三个时期,劳动力市场改革初期(1993-1996年)、劳动力市场调整期(1997-2004年)、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期(2005-2007年),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
利用贸易开放度(贸易总额/GDP) 和基尼系数的散点图进行初步判断(见图2),可以发现基尼系数随着贸易开放先小幅上升后大幅下降,表现为倒“U”型,但二者的具体关系需要通过实证模
图1 贸易开放与行业工资差距散点图
我们的样本期为1993-1996年,1997-2004年,2005-2007年,为了控制样本的异质性,使用省际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我们的样本中,剔除了数据缺失严重的西藏,并将重庆并入四川省,共计29个省份。模型形式如下:
为了消除异方差,模型中所有的数据都进行对数化处理。t时期内第k省行业间工资差距(Gini)首先受到本省的经济增长INCM以及贸易开放(TRADE)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其他因素(x)的影响。贸易开放(TRADE)的指标用进出口总额/GDP,贸易总额根据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我们主要考察的就是β0。
经济增长(INCM)是将各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使用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胀后,采用非农人口和农业人口进行城乡加权后获得,折算为2000年价格。为了检验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效应,我们还加入了经济增长的平方项INCM2。
此外,我们在模型中还引入了外资开放度(FDI)、教育不平等(EDU)、市场化程度(MAR)、失业率(UEM)、政府财政支出(FIN)等控制变量。
外资开放度(FDI)用FDI/GDP表示,在计算外资开放度前首先利用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教育不平等(EDU)将《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受教育结构数据②使用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测算。其中,每种受教育水平按一定的受教育年限进行折算:大学(及以上)以16年计,高中12年,初中9年,小学6年,文盲0年。众多的研究表明,一国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分布状况都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19-20]特别是库兹涅茨提出了“收入分配随着一国受教育人数的增加而更加平等”,这就意味着教育的平等将减少工资不平等;反之,教育不平等将加剧工资不平等。[21]市场自由化程度(MAR)采用非国有部门劳动力就业人数占总体比例表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劳动力就业的“行政壁垒”,按照市场化进行资源配置提高非公有制经济集中行业(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了工资水平,缩小了行业间工资差距。失业率水平(UEM)以各地区城镇登记的失业率来表示。Jäntti(1994)认为穷人更易于失去工作,不利于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剧工资不平等。[22]政府财政支出(FIN)用政府财政支出总额/GDP表示。理论上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具有转移支付的作用,有利于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但是由于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最主要指标,致使财政支出具有较明显的投资偏向,不利于低收入行业的发展,难以判断其影响方向。
以上数据中,教育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其他1993-2004年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缺失数据由各省统计年鉴补充,2005-2008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公报。
分时期的固定效应模型表明,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表现为倒“U”型关系。第一期模型中,贸易开放对行业间工资差距产生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根据前文分析,这一时期的增量劳动力(大部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进入了贸易开放后扩张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数据显示,1990年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份额为74.41%,这一份额在1996年上升到85.48%,但是由于低人力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供给较大,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水平并没有随着贸易开放而提高,导致贸易开放对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显著,甚至表现为负向影响。第二期模型中,贸易开放逐渐表现出缩小工资差距的趋势,估计参数为-0.0528,t值在20%的水平上显著,这一时期的劳动力市场处于大幅度调整期,逐步步入市场化,贸易开放带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效应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的减少逐步体现出来。第三期模型中,贸易开放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估计参数为0.0962,即贸易开放每提高1%,使工资不平等减少0.0962%。在“快刀斩乱麻”式的劳动力市场改革进行了八年之后,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低人力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减少,而进一步的贸易开放使中国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显著缩小了工资差距。实证分析也表明,贸易开放能否通过改变产品相对价格进而改变要素相对价格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和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当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幅度减少且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时,S-S定理才可能实现。
对外开放的另一个指标FDI在前两期都不显著,而在第三期显著扩大了行业间工资差距,这与FDI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领域有关。在前两期,中国不仅引进FDI的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在第三期中,中国引进的FDI数量大幅提升,由1993年的275.1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47.68亿美元,增加了近3倍;投资领域逐渐放宽,由制造业进入到服务业(2007年,服务业FDI的比重达到41.44%),FDI的流入与资本、技术相结合,显著提高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非贸易行业)的工资水平。根据杨泽文、杨全发(2004)的测算,与贸易开放不同,FDI显著提高了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带动工资上升0.57个百分点,比贸易部门高出0.48个百分点。[23]此外,Seguino(2007)也发现,发展中国家FDI的流入显著削弱了企业中劳动力数量,限制了工资水平的上涨,而这种情况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明显。[24]
表1 对外开放与行业间工资差距估计结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没有发现经济增长与工资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相反,出现了“U”型“倒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工资差距随着经济增长出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此外,教育不平等(EDU)、失业率(UEM)都显示为扩大工资差距的趋势,市场化程度(MAR)显著缩小了工资差距。在三个时期中,政府财政支出(FIN)并没有对工资差距产生显著影响,表明中国的政府支出兼具转移支付和拉动经济增长两种作用,特别是后者抵消了前者在降低工资不平等中的贡献。
本文从S-S定理的假设条件出发,讨论了在劳动力市场变迁过程中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在实证研究中,通过将样本期进行划分,有力控制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消极作用。基于行业间工资差距的省际面板模型研究显示,贸易开放并非扩大了工资差距,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对完善,与S-S定理的判断基本一致,贸易开放对缩小工资差距产生积极作用;而FDI由于投资领域的变化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加剧了工资不平等。经济增长与工资差距之间表现为“U”型关系,教育不平等和失业率则对工资不平等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市场化程度是工资差距缩小的重要原因。基于本文结论,我们提出,要缓解当前的行业间工资差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快贸易开放进程,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增加教育投资、提供各类社会保障;在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框架下,进一步推进市场自由化进程。
注 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2年的行业分类中包含16个行业,2003-2007年行业分类修改后,包括19个行业,但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
②《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年的数据没有包括15岁以下的人口,数据口径不统一,这一年的教育结构来自www.essrc.org/luming。
[1]Kanbur R.,X.Zhang..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Central Planning,Reform and Opennes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54(6):28-42.
[2]万广华,陆 铭,陈 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7-26.
[3]王少瑾.对外开放与我国的收入不平等——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4):16-21.
[4]Wei S.,Y.Wu.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within China[R].NBER Working Paper 8611,2001.
[5]陆 铭,陈 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6]Acemoglu D..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199-230.
[7]Pissarides C A..Learning by Trading and the Returns to Human Capita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1(1):17-32.
[8]Goldberg,Pavicnikn.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34(3):39-82.
[9]Poplia G..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Self-Employed in Mexico[J].World Development,2009,38(6):803-813.
[10]Robertson 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Experience[J].The World Economy,2000,23(6):827-849.
[11]Hasan R.,Jandoc K.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in the Philippines[R].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195,2010.
[12]沈毅俊,潘申彪.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2):100-104.
[13]陈 怡.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4).
[14]朱钟棣.我国贸易品结构和行业收入差距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J].当代财经,2010,(5):91-100.
[15]王云飞,朱钟棣.贸易发展、劳动力市场扭曲与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基于特定要素的短期分析[J].世界经济,2009,(1):4-12.
[16]陆 铭,蒋仕卿.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7,(6).
[17]聂 冲.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理性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9-10.
[18]蔡 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9]Schultz T W..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8(12):571-583.
[20]Becker G S.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Second Edition[M].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75.
[21]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28.
[22]Jäntti M..A more Efficient Estimate of the Effects of Macroeconomic Activit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76(2):372-378.
[23]杨泽文,杨全发.FDI对中国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4,(4):41-48.
[24]Seguino S..Is More Mobility Good Firm Mobility and the Low Wage Low Productivity Trap[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7,18(1):27-51.
F740
A
1005-0892(2011)04-0087-07
2010-08-28
马少晔,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学、农业经济学研究;应瑞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校:史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