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闹隍会》一段唱词引发的思考

2011-12-28 03:26黄正昕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川北小戏喜乐

黄正昕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历史发展、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资源。川北灯戏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川省项目,极具地方特色。本文就川北灯戏传统剧目《闹隍会》从民俗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试图展现其蕴藏的四川民俗风情和文化渊源。

关键词:川北灯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15-01

川北灯戏是由川北民间的花灯表演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因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十分贴近农村生活,素有“农民戏”之称,是川北地区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旧时川北灯戏以生活小戏为主,喜剧、闹剧见长,丑、旦主演的“对对戏”(一男一女)或“架架戏”(3个人物以上)居多。从业者大多来自农民,其中有祖传的灯戏艺人、灯戏爱好者,还有同时兼具木偶、皮影、猴戏、曲艺等表演技艺的民间艺人,以及职业的端公、道士等。人们丰富多彩的身段、步法,来自劳动生活或熟悉的动物体态或对木偶、皮影、猴戏、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模仿、借鉴,情趣盎然,富于生活气息。为了更好地为一方水土留下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下文以《闹隍会》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

《闹隍会》从“闹”字立意,针对某知县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了善意的讽刺。该知县本是一心为民办事,但对政务主观片面,顾大不顾小,特别是面对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甚了了。城隍会那日恰好是知县的生日,知县命衙役备轿观隍会,以探查无人为他做生的原因。众衙役托词轿已破损,改用竹竿代替。这位知县也听之任之,身着官服,手摇折扇乘坐竹竿,闹剧由此开始。“硬邦邦,甩兮兮,悬之又悬”的竹竿把知县老爷颠簸得半只脚倒挂在半空中,形象丑陋滑稽,众差役却赞美知县在“玩格”,善意地嘲讽了其人物身上的弱点。一行人勉强到了跳蹬河,石蹬破损,知县踏之欲坠,这才尝到不为民造福的后果,最终他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受到了教训。《闹隍会》剧目既是闹剧也是喜剧更是民俗风情浓烈的体验活动,它鞭挞了地方乡绅的丑恶,讽刺了贪官污吏,揭露了官场的丑恶,恰好满足了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上的需要。包含在戲剧体验中的游戏性的情节成分,娱乐性强,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民俗在此不仅协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下层民众与整个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且实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虚构以及对现实不满而抨击的理念。可想而知,当时《闹隍会》在百姓中的巨大反响和演出时热烈的场面。

《闹隍会》集中代表了川北灯戏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渊源。孟子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从中可以挖掘出无法估量的民俗能量。《闹隍会》的唱词中,开场白说“请出那喜乐神”,此处提到的“喜乐神”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川北农村农民对川北灯戏的称呼。之所以用喜乐神代称主要是指喜乐让人娱乐,喜乐神就是让神感到愉悦,这种娱人又娱神的演出能引起台下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另一层含义和民间信仰有关, “喜神”是什么呢? 《鹤峰州志》有如下的叙述:“大二三神,田氏之家神也……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户计迎逢焉。期将终,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祭时鼓钲嘈嗥,苗歌蛮舞,如演剧然。”可见,人们供奉的“喜神”就是各家家神。

花灯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仍然保留了其原始祭祀的遗风,有着索室驱疫的功能,只不过祭祀的对象是保佑全家平安的坛神。川北灯戏也正是在这样一片文化土壤中孕育生长的。目前川北农村还存在着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的风俗。特别是大庆时,就要请客耍灯,表演人数多达数十人,热闹非常。这也是以《闹隍会》为代表的川北灯戏的前身。

在川北灯戏这样特殊的演剧形态里,还可辨认出原始的宗教和艺术在先民生活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巫与舞互相交织的现象。解放前,许多的灯戏表演者兼任端公、巫师等职业,他们往往先庆坛后表演,以达到“一傩冲百鬼,一愿酬千神”的效果,体现了“傩”的精神含义,而这样表演方式不可避免地为川北灯戏罩上了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川北灯戏与端公戏相比,它的社会功能更加扩大化。除了祭坛的法事表演,川北的灯戏主要上演娱人娱己的民间戏剧,这种表演在法事结束后上演,俗称“唱灯”。川北灯戏和傩戏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有“傩”就有“灯”,“一折灯、一折戏”的演出形式,“灯傩两开”。《闹隍会》剧已经与“傩戏”的表演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即艺术完全从宗教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这正是灯戏区别性的特点——艺术与祈神求福,民间祭祀相织混杂。

目前,对以《闹隍会》为代表的民间小戏的保护和传承最基本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努力恢复其演出环境上,这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对民间小戏的艺术本质和特征要用自信的心态去保护它,而不是过度修改美化地方民间小戏,尤其不要为了把民间小戏做成大戏而丢失了民间小戏的独特的原生态文化特点。笔者认为,积极的保护措施是要保护好本身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地域民俗活动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生动活泼、浅白风趣、短小精悍的艺术风格去吸引真正喜爱它的观众。

参考文献:

[1]. 王景林:《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12月;

[2].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南充地区文化局编,《川北灯戏》,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

[3].林琳:《川北等系的定位和传承思考》,《四川戏剧》2007年1期;

[4].杨启孝:《中国傩戏傩文化资料汇编》,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3年。

猜你喜欢
川北小戏喜乐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胡耀邦怎样从川北到北京安家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儿歌喜乐地
李兰迪:99年的“小戏骨”
《喜乐街》爆笑来袭